根據(jù)《網(wǎng)絡(luò)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大橫斷騎行日記2】扛著30公斤行李的車艱難前行
幾經(jīng)挑選,終在一處離牧民家不遠的路邊厚草地上搭起了帳篷。先去溪邊擦了一下身子,然后簡單地吃了干糧和喝了一杯熱咖啡,在鉆進帳篷前還拍了幾張長曝光的帳篷夜景。感覺這溝里的氣溫并不低,晚上睡覺穿短袖還不覺冷,只是后半夜覺得頭頂有點涼(
因為用無底睡袋不含頭罩的),所以翻出羽絨頭罩套上。這次是帶了新的超輕單人帳篷,美國的Zpack Hexmid Solo三季賬,風(fēng)雨門離地有點高,寒風(fēng)會吹進帳內(nèi),不過夏季的甘南氣溫不算低,還是蠻舒適的!不過早上DCF面料的凝露還是有點,睡袋腳部位置由于沾到帳篷上而濕了一點。也是首次用的美國Katabatic gear無底睡袋專利的與防潮墊連接系統(tǒng)使得轉(zhuǎn)身不會露出后背著涼,非常棒的設(shè)計。還有最新的Therm a rest超輕吹氣防潮墊Uberlite采用新的面料,更輕、更薄,轉(zhuǎn)身時的噪音也明顯小了。天公作美,一夜無雨,半夢半醒之間渡過了首個Bikepacking露營之夜!
2019年8月18日,星期天,日間晴,傍晚小雨
卡車溝-扎尕那,27.6km
埡口1:告克卡埡口(3943m)
“昨天風(fēng)流,今日折墮!”借阿威的一句話開場。今早起來磨蹭到10點多才出發(fā),沿途拍照、拍視頻、放飛機,沒有任何時間的預(yù)算。因為一路風(fēng)景實在太美了,除了出發(fā)時與昨晚營地旁邊牧民家的大叔聊了兩句,還遇到一家轉(zhuǎn)場中的牧民外,整條卡車溝都給我們包了!但好日子終有盡頭,下午3點過后,路不斷往上爬升,坡度也隨之陡峭,最終變成hike-a-bike,就是徒步再加上推車,有經(jīng)驗的Bikepacker都明白艱苦時刻到來了!
扛著自行車越過一道被山洪沖 斷的碎石溝后就很少再能騎著往上走,剛開始雖然推得肩酸腰痛但還是平整的碎石路面,到后來便成了徒步的崎嶇階梯路,這種路徒步不在話下但要推著連行李食品有30公斤的自行車的話,蹬不到十步就喘息不已,或許是我已步入中年,或許高原缺氧,或許我們真不該選這樣的徒步路線來Bikepacking……
誰知道比我年輕10多歲的阿威在開始hike-a-bike后就常常落在遠遠的后方,是90后不能吃苦?是hike-a-bike這種Bikepacking方式艱苦程度超出他的預(yù)期?還是他開始高原反應(yīng)了?無所謂了,等他也是等自己喘上一口氣,我是這次雙人組合中的老司機,阿威常稱自己是愣頭青,我是他的榜樣!
越接近埡口,路越難走,烏云也趕來湊熱鬧,終于5點過后下起了小雨,雨點打在身上冰冷冰冷的,趕緊穿上沖鋒衣。明白“愁云慘霧”的感覺,推了兩小時卻還走不到2公里,埡口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天色漸暗,氣溫漸降,冷風(fēng)漸起,人已疲倦不堪……每次休息我都會抬頭觀察上面的路,究竟是這樣直切上去,還是遠處那條Z字形的山路呢?腦海中不斷盤算著,不斷鼓勵自己堅持,再推幾步,離埡口就近幾步,世上的路總有盡頭,上完坡就是下坡。
世上本無捷徑,要走捷徑也得付出更大的力氣!我最后決定走這樣的路,自己累慘了也連累了阿威,他跟著“老司機”的步伐。一向無所謂的他淡淡地說出一句:“下次徒步的路線不要騎車上來,累到?jīng)]有任何樂趣了!”我開解他,這誰也說不準前路如何,我們今天才走了2公里,慢慢來,快到埡口了,然后就下坡,即使不能騎,往下推還是輕松許多的,放心吧!接近埡口我發(fā)現(xiàn)了那條58年的老路痕跡,Z字形的盤山路軌跡,部分石塊砌成的路基,興奮地告訴阿威,但他已如斗敗的公雞垂頭喪氣。我加快腳步,找了一條直切上主路的捷徑,結(jié)果我終于嘗到“背”自行車這種藏民口中扛車的最艱難方式的痛苦。我把右手跨過車架橫梁抓住底管,鞍座勾搭在右肩上,曲膝蹬起,整輛自行車兩輪離地,由于車頭行李的重量及主承力點靠后,前輪會低于后輪,再者我身材嬌小,輪子又大(29+),令前輪僅僅離地,所以要特別小心,否則前輪會頂撞到陡坡上的石塊,一不小心就會連人帶車滾落山去?谥写謿猓讨绮康奶弁矗瑧(zhàn)戰(zhàn)兢兢一步一步地往上挪。我數(shù)過最多登上5步就不得不歇一歇。不管怎么,我終于登上那條通往埡口的主路,也是一條不到一米寬的碎石路。雖然到了但我沒有興奮,之前專門放飛機觀察過埡口情況,但沒有看到一般埡口該出現(xiàn)的風(fēng)馬旗和瑪尼堆,這可是藏區(qū)埡口的標志,所以我很擔(dān)心那個是否真的埡口,還是在別處存在另一個埡口?我不敢對阿威講我的懷疑,怕他崩潰。
到了這個節(jié)骨眼上,沒什么可顧慮的!趁著天還沒黑先到埡口,然后再找下山的路,最后不行就找個避風(fēng)的地方窩一晚明天再下山。打定主意,看到還在坡下奮力喘息中的阿威試圖扛起連帶行李的自行車又放下,再喘幾口大氣,然后逐一拆下了前把包、鞍座大尾包,為自行車大幅減負(雖然只減輕5公斤左右)。我知道這不是逞能的時候,他有自己的方法。我也累得只能口頭鼓勵他?此_始螞蟻搬家,我就繼續(xù)往前走,盡快確定埡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