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大橫斷騎行日記2】扛著30公斤行李的車艱難前行
MJ和朋友一起跑“野路”,秉著面前從不會有康莊大道,所謂越野越快樂,大橫斷一路騎行。每周五美騎網(wǎng)固定更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段騎妙之旅吧。歡迎點贊、評論和轉發(fā)。
作者簡介:黎孟君(MJ),環(huán)球騎行的逐夢者,狂熱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廣東攀巖運動發(fā)起人,資深戶外導師(探洞、峽谷溪降、徒步、獨木舟旅行等)。
2019年8月17日,星期六,多云轉晴
卓尼縣城-卡車溝牧民家不遠處路邊露營,51km
大峪溝挫敗后,在卓尼休整一天,重整旗鼓,決定再尋找一條能騎車,或者推車能過的溝翻越這條橫亙在卓尼和迭部兩縣的疊山山脈。毫無疑問的一條溝是回到之前經(jīng)過的扎古錄鎮(zhèn)所通向的車巴溝,那是一條現(xiàn)行通車的縣道(X412),騎車肯定沒問題!但當時我心里還有一個想法,只是相當模糊,并不太確定。世事總是如此奇妙!當我們離開酒店,老板娘問我們?nèi)ツ睦?我說還是往扎尕那騎,想試一下卡車溝,或者車巴溝。老板娘聽到卡車溝這三個字,馬上表現(xiàn)出很擔心的樣子,轉頭朝酒店大堂里喊見識廣博的爸爸出來給我們講講情況。
爸爸一聽說我們想要從卡車溝騎車去扎尕那第一反應就是:“那不行,不行!那條路走路(徒步的意思)可以,騎車絕對不行!”
我便說:“我看過衛(wèi)星地圖,那條山溝里是看到有條路直通扎尕那,比起前兩天走過的大峪溝要近,應該不用翻多座大山。大峪溝的一位牧民也這么說,如果我們堅持要推車過扎尕那的話,卡車溝容易一點,2天可以!”
爸爸見我說得有根有據(jù)的,馬上撥通了住在卡車溝最里面的朋友的電話,問了幾句,然后篤定地告訴我:“不行,絕對不行!那里沒路,自行車(走到)后面(的路)過不去!
我再試探性地追問:“真的不行嗎?我們可以推著自行車,甚至背著走(藏民的說法,就是扛著自行車),只要路不是太陡、太窄、太危險的話,我們還是希望走這樣的小路前往扎尕那,我們的自行車就是專門跑山路的。”
爸爸仍舊堅持:“不行,絕對不行!你們自行車過不了!
我不甘心繼續(xù)追問:“那是不是有條路通往扎尕那?”
爸爸想了想說:“好像58年八路軍在卡車溝修過一條路去扎尕那。到現(xiàn)在多少年啦?”
我傻傻地答道:“60多年過去了,不知道現(xiàn)在路況如何?”
爸爸說:“早廢置了,無人維護,現(xiàn)在都是走車巴溝了。你們還是老老實實走車巴溝吧!
老板娘補充一句:“也可以走岷縣,那邊路好走,一級路,不過景色肯定沒車巴溝好!
鑒于這樣情真意切的建議,我當時也不好堅持什么,只是諾諾點頭,然后揮手道別。
離開卓尼我們走回頭路往扎古錄方向騎,但我心中對穿越卡車溝的暗涌越發(fā)強烈,因為爸爸的那一句:58年的老路。我想即使荒廢了、塌方了也是一條曾經(jīng)的公路,汽車都能走,我們自行車肯定沒問題!于是我就跟阿威做思想工作。
我問他:“怎么樣?想騎哪條路?”
阿威說:“岷縣吧,那邊沒走過!
我說:“聽老板娘說那邊路雖好,但景色一般。倒不如扎古錄走車巴溝!
阿威:“嗯,也是,不過要走回頭路挺遠的!”
我隨即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如我們嘗試一下卡車溝?既然老板娘爸爸提到那邊有條58年修過的老路可直通扎尕那。我相信比起大峪溝應該簡單很多,況且我們還可以選擇Yakpacking嘛!即是退一萬步說在翻山前找一戶牧民花幾百塊雇頭牦牛幫我們把自行車馱過去,讓我們成功穿越到扎尕那也不錯啊!總比繞遠路好,而且也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阿威終于被我打動,折返到卡車鄉(xiāng)(喀爾欽鎮(zhèn))準備吃完午飯后就順著卡車溝前往扎尕那。這頓午飯等了很久,原因是老板手腳太慢,更是把阿威氣著的地方是老板忙于先炒外賣,又把比我們后來兩桌的客人的面片先上。等了半小時后阿威決定換一家,雖然小鎮(zhèn)上只有兩家飯館是開著的。不過我在等吃飯的過程中并沒有閑著,所以并沒有阿威那么生氣。我先去旁邊的小超市找白餅,因為走卡車溝是臨時起意,但沒有準備好食品。預計到扎尕那要兩天,買上8個白餅,配上榨菜,還有之前買的咖啡就差不多了。餅子找到了,順道跟老板打聽了一下卡車溝的情況。問是否自行車可進?老板的回答跟酒店爸爸一樣,那里面沒有路,自行車不行吧……我轉了個問法,那里面是否有條1958年修的老路,老板說是的。那我就說,可以,我們可以推自行車過去,實在不行就背。老板見我說到這份上,只好無奈地點點頭,說估計可以吧!
正在此時走進了兩位喇嘛,我又問這里的卡車溝能否騎車去扎尕那。豈料大師一致點頭說可以,其中一位還說他十幾年前曾騎摩托車走過這路。哇!真是天大的喜訊,我馬上跑回去告訴阿威。
雖說進入卡車溝有點晚,已近下午2點,但天氣轉晴(因為天氣預報說今天會下雨),是個好兆頭?ㄜ嚋吓c大峪溝不同之處,卡車溝里設有林場,大峪溝是洮河自然保護區(qū)。雖然同樣有林業(yè)檢查站,但卡車溝的檢查站比較嚴格,問明來意,工作人員還請示領導是否需要登記我們的身份證號碼。阿威怕人家不讓我們進,還夸大其詞地說我們從遙遠的廣東騎過來,結果順利放行。
卡車溝里分布著幾個藏族村寨,最里面一個叫革古村(路牌上顯示),也是水泥路修到那里。結果繼續(xù)往前騎,水泥路一直鋪到一個叫“上卡車村”的地方才結束。水泥路從喀爾欽鎮(zhèn)(卡車鄉(xiāng))到上卡車村一直伸延了18公里。聽上卡車村的一個司機說之后還有19公里土路,不過我們自行車應該選擇靠左的岔路,一直選左邊的,司機很肯定地說。因為右邊的路是去九天門,據(jù)說那路是徒步的人走的,不適合騎車。
聽了建議我們歡快而堅定地騎進了土路,將近騎了6公里,我們在路邊歇息。一個開摩托車的藏族大叔經(jīng)過問我們?nèi)ツ睦?習慣性地我會再次確認路線,大叔說的完全和司機說的不一樣,他說前一點就有個岔路口,要拐右過橋,順著右邊的山溝走就是去扎尕那的路,左邊是去九天門的。這就是完全相反的兩個版本,何去何從?于是我對照自己出發(fā)前做的導航點,衛(wèi)星拍攝的照片的路應該右邊這條比較明顯順著山溝走,所以我選擇相信后者。
岔路上有個全藏文的石塊路牌放在地上,右側有一座由4-5根圓木組成的小木橋,橋那邊是更小的小路,一派通向世外桃源之感!沒錯了,選它吧。小路兩旁林木青翠、綠草如茵,時而小溪蜿蜒而過,渡過原生木橋成為我們擺拍的重要景點。這么拍拍走走,時間不經(jīng)意間就到了6點半,雖然這里太陽下山是快8點,但我們還要搭帳篷,煮水泡咖啡吃白餅,還是早點安頓下來好。
幾經(jīng)挑選,終在一處離牧民家不遠的路邊厚草地上搭起了帳篷。先去溪邊擦了一下身子,然后簡單地吃了干糧和喝了一杯熱咖啡,在鉆進帳篷前還拍了幾張長曝光的帳篷夜景。感覺這溝里的氣溫并不低,晚上睡覺穿短袖還不覺冷,只是后半夜覺得頭頂有點涼(
因為用無底睡袋不含頭罩的),所以翻出羽絨頭罩套上。這次是帶了新的超輕單人帳篷,美國的Zpack Hexmid Solo三季賬,風雨門離地有點高,寒風會吹進帳內(nèi),不過夏季的甘南氣溫不算低,還是蠻舒適的!不過早上DCF面料的凝露還是有點,睡袋腳部位置由于沾到帳篷上而濕了一點。也是首次用的美國Katabatic gear無底睡袋專利的與防潮墊連接系統(tǒng)使得轉身不會露出后背著涼,非常棒的設計。還有最新的Therm a rest超輕吹氣防潮墊Uberlite采用新的面料,更輕、更薄,轉身時的噪音也明顯小了。天公作美,一夜無雨,半夢半醒之間渡過了首個Bikepacking露營之夜!
2019年8月18日,星期天,日間晴,傍晚小雨
卡車溝-扎尕那,27.6km
埡口1:告克卡埡口(3943m)
“昨天風流,今日折墮!”借阿威的一句話開場。今早起來磨蹭到10點多才出發(fā),沿途拍照、拍視頻、放飛機,沒有任何時間的預算。因為一路風景實在太美了,除了出發(fā)時與昨晚營地旁邊牧民家的大叔聊了兩句,還遇到一家轉場中的牧民外,整條卡車溝都給我們包了!但好日子終有盡頭,下午3點過后,路不斷往上爬升,坡度也隨之陡峭,最終變成hike-a-bike,就是徒步再加上推車,有經(jīng)驗的Bikepacker都明白艱苦時刻到來了!
扛著自行車越過一道被山洪沖 斷的碎石溝后就很少再能騎著往上走,剛開始雖然推得肩酸腰痛但還是平整的碎石路面,到后來便成了徒步的崎嶇階梯路,這種路徒步不在話下但要推著連行李食品有30公斤的自行車的話,蹬不到十步就喘息不已,或許是我已步入中年,或許高原缺氧,或許我們真不該選這樣的徒步路線來Bikepacking……
誰知道比我年輕10多歲的阿威在開始hike-a-bike后就常常落在遠遠的后方,是90后不能吃苦?是hike-a-bike這種Bikepacking方式艱苦程度超出他的預期?還是他開始高原反應了?無所謂了,等他也是等自己喘上一口氣,我是這次雙人組合中的老司機,阿威常稱自己是愣頭青,我是他的榜樣!
越接近埡口,路越難走,烏云也趕來湊熱鬧,終于5點過后下起了小雨,雨點打在身上冰冷冰冷的,趕緊穿上沖鋒衣。明白“愁云慘霧”的感覺,推了兩小時卻還走不到2公里,埡口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天色漸暗,氣溫漸降,冷風漸起,人已疲倦不堪……每次休息我都會抬頭觀察上面的路,究竟是這樣直切上去,還是遠處那條Z字形的山路呢?腦海中不斷盤算著,不斷鼓勵自己堅持,再推幾步,離埡口就近幾步,世上的路總有盡頭,上完坡就是下坡。
世上本無捷徑,要走捷徑也得付出更大的力氣!我最后決定走這樣的路,自己累慘了也連累了阿威,他跟著“老司機”的步伐。一向無所謂的他淡淡地說出一句:“下次徒步的路線不要騎車上來,累到?jīng)]有任何樂趣了!”我開解他,這誰也說不準前路如何,我們今天才走了2公里,慢慢來,快到埡口了,然后就下坡,即使不能騎,往下推還是輕松許多的,放心吧!接近埡口我發(fā)現(xiàn)了那條58年的老路痕跡,Z字形的盤山路軌跡,部分石塊砌成的路基,興奮地告訴阿威,但他已如斗敗的公雞垂頭喪氣。我加快腳步,找了一條直切上主路的捷徑,結果我終于嘗到“背”自行車這種藏民口中扛車的最艱難方式的痛苦。我把右手跨過車架橫梁抓住底管,鞍座勾搭在右肩上,曲膝蹬起,整輛自行車兩輪離地,由于車頭行李的重量及主承力點靠后,前輪會低于后輪,再者我身材嬌小,輪子又大(29+),令前輪僅僅離地,所以要特別小心,否則前輪會頂撞到陡坡上的石塊,一不小心就會連人帶車滾落山去?谥写謿,忍著肩部的疼痛,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步一步地往上挪。我數(shù)過最多登上5步就不得不歇一歇。不管怎么,我終于登上那條通往埡口的主路,也是一條不到一米寬的碎石路。雖然到了但我沒有興奮,之前專門放飛機觀察過埡口情況,但沒有看到一般埡口該出現(xiàn)的風馬旗和瑪尼堆,這可是藏區(qū)埡口的標志,所以我很擔心那個是否真的埡口,還是在別處存在另一個埡口?我不敢對阿威講我的懷疑,怕他崩潰。
到了這個節(jié)骨眼上,沒什么可顧慮的!趁著天還沒黑先到埡口,然后再找下山的路,最后不行就找個避風的地方窩一晚明天再下山。打定主意,看到還在坡下奮力喘息中的阿威試圖扛起連帶行李的自行車又放下,再喘幾口大氣,然后逐一拆下了前把包、鞍座大尾包,為自行車大幅減負(雖然只減輕5公斤左右)。我知道這不是逞能的時候,他有自己的方法。我也累得只能口頭鼓勵他?此_始螞蟻搬家,我就繼續(xù)往前走,盡快確定埡口所在。
沿著陡峭的橫切碎石坡路小心翼翼地推著自行車,比起剛才累的還多了一份提心吊膽,覺得汗?jié)竦暮蟊硾鲲`颼!橫切到Z字形的末端,抬頭發(fā)現(xiàn)到上一段路之間有一小段捷徑。心急的我就立即掉頭往上推,誰知道碎石松散,加上自行車后根本無法立足,此時正處于捷徑中間(離上面的主路不到3米,返回下面的主路也不到3米)。陡坡推車是要每一步都得捏緊前后閘,車子才不會倒退下來,所以手指逐漸酸麻乏力,但在這進退不得的時候再酸也不能放松!我還是退回到下面的主路,然后乖乖地跟主路徑推吧。這退下來也險象環(huán)生,腳下的砂石一直往下流很難著力站穩(wěn),車子也隨之瞎起哄跟著滑下來,尖銳的腳踏防滑釘打到小腿肚上,馬上幾個小血洞,但當時渾然不覺,只知道不止住下滑之勢,就可能翻滾下山,后果不堪設想!忙大聲疾呼,但推車中的阿威好像沒聽見(后來在扎尕那吃飯時才知道他出現(xiàn)耳鳴的高反),于是大聲吆喝,他才放下車來幫忙。合力把自行車安全推回主路,沒走幾分鐘就到了埡口。一條淹沒在淺草中的石頭老路一直延伸下去。嗯,我確定這里就是那個沒有風馬旗的埡口(告克卡埡口,海拔3943米)!此時天色漸暗,微雨飄灑,已無心情拿出相機,只用手機拍了兩張埡口兩側的自拍合照,然后匆匆下山!
雖說是老路,但那碎石嶙峋的路面,急速坡度,不時出現(xiàn)被沖斷或塌方的路段,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推車下去的。不過這總比推上山強,只是手指捏閘受累。推到山腳遇到一個放牛的藏民,他家在扎尕那,留了電話給我們,到時讓他弟弟幫忙安排食宿。告訴我們這一路都是下坡,還問我們騎行技術如何?有沒有頭燈照明?路很陡,要千萬小心,路窄的懸崖邊上最好下車推過去等等,給我們細心地交代一番。
一開始天還有一點余光(已是晚上8點多),路還算寬,石頭也不太突兀,我們還敢拖著剎車往下沖。漸漸地天已全黑(下雨的緣故),我來到一處掛滿風馬旗的山谷(好像是什么山神廟,天太黑看不真確),來時的路很不好騎,路中央大石凸起,需要極快的應變和較好的山地騎行技術,我都沒有,所以下車推過去的。然而在山神廟處等了好長一段時間,有種不祥預感,會不會出啥事了?果然阿威在那里摔跟斗,幸虧無大礙,只是擦傷了一點點膝蓋!沒想到這條只有10公里長,直降到扎尕那的老路(海拔直降了748米)居然推了我們2個小時,連來令片都剎出糊味,足見其坡度驚人!
從扎尕那景區(qū)的一線天開始就鋪上了水泥路,之前遇到的姓丁的牧民給電話他弟弟開車上來接我們,結果在仙女灘觀景臺的三岔口碰上。隨著他去一家藏餐廳(驢友之家)吃飯,然后入住他家開的客棧(扎尕那遠方的家客棧),好好洗上一個熱水澡,打完半小時坐后已是凌晨一點十分。晚安扎尕那,明后兩天再好好看看你!
未完待續(xù)......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Syl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