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luò)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山地車MTB車架角度幾何剖析
后下叉 Chain stays
正確的后下叉長度,是指BB和后輪軸心之間的水平距離。全避震車的后三角轉(zhuǎn)臂 代替了后下叉的功能。大部分的車架制造者,量后下叉長度都是沿著后下叉的中間線,如此一來,因為鉤爪有角度,會比正確長度多出八分之一英寸左右。
適用于一般林道騎乘的全避震車多半有較斜的頭管角度,以增加高速穩(wěn)定度及前后避震作用的平衡
后下叉的作用
后下叉長度決定了騎士的體重有多少落于后輪。后下叉愈短,就會有愈大比例的體 重傳遞到后輪去,不管你是站著或坐著騎都一樣。短車身后部(rear end)的明顯好處是具有更好的爬坡時的貼地及循跡性。而后下叉較少為人所知的 方面是,其實它也會影響過彎性能。較長的后下叉可以平衡 前后兩輪是貼地或滑動;較短的后下叉則會讓前輪過彎時滑 動,除非騎士重心前移,故意用體重去鎮(zhèn)壓住前輪。后下叉規(guī)格的「魔術(shù)數(shù)字」是:越野前避震車約16.75英寸,而全避震的越野車是17英寸最適合。
后下叉的影響
后下叉長度、車架尺寸和座管角度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連體嬰。改變座管角度,會改變一個騎士座姿騎車的重心分布。向后傾的座管把 高個子騎士原本會偏向前輪的重量往后帶了。在這個情形下,后下叉長度必須調(diào)整到正確的重心位置。起身騎車時,座管角度就影響不了后輪的貼地循跡性─只有后下叉長度還有作用。最好的設(shè)計師會取舍后下叉長度及座管角度兩者的均衡配合,讓不管坐或立姿爬 坡的循跡貼地性都可以持續(xù)維持。
在后避震出現(xiàn)之前,一個頂尖的爬坡高手和軟腳蝦的差別,可能就差在后下叉長度這四分之一英寸之間。避震車可以使用長一點的后叉(stay),因為座管角度后仰到一個較低的位置,可以在爬坡時讓后避震器自然而然地壓縮。
后下叉長度須知
又被稱為鏈支叉的后下叉長度上一點小小的差別,對登山車的操控性有大大的影響,愈是挺直的座管,愈需要短一點的后叉。
BB高度
指地面到BB軸/曲柄軸中心點的垂直高度,它決定了曲柄回旋至最下端,指著「六點半」方向時,腳踏和地面的間距大小。
BB高度的作用
BB高度的最主要功用,就在于和地面保持適當?shù)木嚯x。也就是說曲柄軸必須夠高,在你強行通過布滿巖石及樹根的車道時,「齒盤」和曲柄/腳踏才不會去撞到。BB低的車子,缺少了有效過彎的空間性,當你要加速踩踏,從彎道奔向直路時,腳踏還可能劃到地面。
BB高度也決定了整臺車子的高度多高。因為騎車人的腿長腿短差別很大,BB高度 的上升、下降都會動到座墊的高度,在大部分情形下,也會牽連了車架上管的高度。同樣的道理,BB高度也決定、關(guān)系著整臺車子的重心。當你猛力剎車或是上下陡坡時,重心高的車 子會夸大化體重在前后兩個輪子間的分配比例。降低BB呢,重心降低,前輪在剎車時,車身前端比較不會下沈,爬陡坡時比較不會有翹前輪的情形,同時騎過起伏不平的路面時,輪子可以更早地轉(zhuǎn)動。
三角形的秘密:自行車操控最主要的秘訣就是抓出重心位置,以前后軸心與虛擬的重心位置所假想出的三角型,其三角型底部愈大,自行車的騎乘感愈穩(wěn)定,而騎士可隨著騎乘姿勢的不同,不斷移動重心位置,以符合所需。
BB高度的影響
BB高度許配給軸距長度了,兩者間有著親密關(guān)系。前后軸距愈長,BB就可以做得愈高,而不會造成車子騎過崎嶇路面,一路彈跳個不停,像只未馴服的野牛。相反的,降低短軸組合的車架的BB高度,車子騎起來才平順。
至于前后避震車則需要比一般車子高一些的BB高度。因為人坐上全避震車,體重會 讓避震前叉及后避震同時壓縮,也就是所謂的“SAG",壓縮行程愈多,BB就愈接近地面,如此一來,會壞了登山車的操控性。大部分的設(shè)計師同意:最完美的妥協(xié)下的BB高度,全避震車是在12.5到13.5英寸之間;前避震車則在 11.5到12.5之間。
下坡車的BB高度差別就比較大,從12.5到15英寸之間。同樣的基本原則也可以用于無視地心引力,挑戰(zhàn)飛躍高度及落差的自行車小飛俠。但是,BB高度太低(low-slung designs),上了賽道,在某些關(guān)卡、地形狀況下,你會沒辦法 踩踏,即便你裝了個165mm的短曲柄,因為腳踏和車架底部 可能會刮到地面或撞到障礙物;而高BB的下坡車必須搭配長軸距,才不會有上述的車 子跳動的問題。
BB高度須知
越野全避震車一族最佳的BB高度介于12.5到13.5英寸之間;前避震車最喜歡12英寸的BB高度。BB高度愈高,軸距也必須愈長,車子騎起來才會平順、平穩(wěn)。
總輪距
也就是前后兩個輪軸之間的距離。
注重爬坡的XC車款,其座管角度及頭管角度較直,以配合車手把陡坡時移的重心,避免前輪在上坡時舉起。
總輪距的作用
長軸距的車子騎過顛簸地形時,比較平順、穩(wěn)定,猛力剎車及爬陡坡時,重心的轉(zhuǎn)移、變化較不明顯,影響力就小了。高高地坐在車子上的騎士,整個重量的80%壓在車子上。舉例來說,一個坐著騎車的登山車騎士,他的重心會落在座墊鼻端上方大約2英寸的地方;如果他站起身來騎車,體重都由腳踏去承受,會有效地降低重心高度,介于座墊和BB之間。如果軸距太短的話,在你用力把前剎車壓到底或前輪撞到大石頭時,車子會很不穩(wěn)定;而且爬坡時,前輪會翹孤輪。軸距太長,車子的操控性會變得遲鈍,你必須時常改變騎姿來維持循跡貼地性,或著拉抬前輪來跨越障礙。廣為接受的軸距標準規(guī)格是,越野自行車約42英寸加減半寸左右。
總輪距的影響
在重心及兩個輪軸間連線,畫一個想像的三角形,我們就能輕易地看出:軸距愈長,三角形底邊就愈長,和重心高度配合起來,整個三角形的比例就愈穩(wěn)固。藉此,你也就愈能容易了解長軸距之所以需要較短后下叉及高一點的BB,以便有足夠的重心移轉(zhuǎn)到后輪去,來增加爬坡的循跡貼 地性。
軸距的長度也和車架尺寸息息相關(guān)。大尺寸的車子,軸距自然比較長,小尺碼的車架,軸距就短。高個子的騎士騎軸距短的小車子沒關(guān)系,因為他們可以比小個子更不受車架限制、有效率地變換姿勢,來增加騎崎嶇路面的穩(wěn)定性。
總輪距須知
長軸距的車子騎起來比較平穩(wěn),但轉(zhuǎn)彎會比較慢、比較遲頓(回轉(zhuǎn)半徑長)。騎車當中的身體重心的移動,也比較不會影響車子的操控性;短軸距的車子比較靈敏,但騎到顛簸路面,就比較能感受到顛簸。輪距的魔術(shù)數(shù)字大約是42 英寸。
總輪距的神奇之處由于上管維持相對的尺寸, 在移動座管角度的情況之下,總輪距長度也跟著變化,也影響到重心分配的問題。
下一篇:山地車車架完全手冊(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