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品功能順暢使用。
最后的臺灣環(huán)島騎行(3)圓夢武嶺 挑戰(zhàn)“天堂路”
美騎車友黃文可拿到入臺證簽注的第二天,官方宣布取消臺灣自由行,并且完全不知道什么時候恢復。所以此行在某種意義上就成了最后的臺灣環(huán)島騎行。那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場豪華的環(huán)臺行吧。美騎網每周三連載更新,歡迎分享和評論。
“為什么登山?因為山就在那啊”。
“為什么爬武嶺,因為武嶺就在那啊!薄@是去之前的想法。
“大概是腦抽了!薄@是去之后的感悟。
就如同阿爾普迪埃因環(huán)法而聞名于世,武嶺也因KOM而聞名于世,成為了騎行者的圣地。
KOM,King of Mountain,多霸氣的名字啊。KOM的冠軍配得上這個稱號。
原諒我的孤陋寡聞,除了KOM,我很難再想到一個比KOM更能體現個人純爬坡實力的比賽了。
雖然央視在解說環(huán)法時一直灌輸“得爬坡者得環(huán)法”的觀點,但這只能證明央視真的不懂自行車。
事實上,代表了自行車運動最高水平的大環(huán)賽更看重的是綜合能力,爬坡、下坡、平路、計時四大技能里除了要有足夠強一兩項技能還得沒有短板才能成為名留史冊的大環(huán)賽冠軍。
最諷刺的是,大環(huán)賽爬坡王得主往往都不是爬坡最強的那個,比起爬坡能力,在大環(huán)賽里恢復能力恐怕最重要一點。
相比多日賽的爬坡王,爬坡好手們更喜歡那些注重爬坡的單日賽,比如有著“爬坡手的古典賽”之稱的環(huán)倫巴第,像吉爾伯特、尼巴利(記住這個名字)、羅格里格斯們就更喜歡提起他們在環(huán)倫巴第上的精彩演出。
況且無論是多日賽還是單日賽,團隊的作用有時候比個人能力更重要。即使是表哥在鼎盛時期如惡魔降臨風禿山摧枯拉朽般拉爆所有人時依然被質疑是得益于天空車隊的強大副將團。
而KOM不是,在武嶺,只有坡。
從七星潭穿越太魯閣105公里,從海平面爬升到海拔3275米的武嶺,除了前18公里城里榮譽騎行是平路,以及在85公里處有個5公里下坡外全是爬坡。
足足82公里的爬坡
最可怕的是在過了大禹嶺之后,最后10公里,是坡度17到27%的超級陡坡,他們管這段路叫天堂路。
景色如天堂,身心在地獄。
正是由于這些特性,以及大多數職業(yè)運動員都是以個人身份前來,很難在KOM開起豪華小火車,況且在那樣的陡坡中,即使是貼身副將也撐不了太久,主要還是靠主將們肉搏。
贏下KOM,爬坡王這個稱號我想是當之無愧的。
參加KOM,登頂武嶺,是作為爬坡手的夢想。
KOM冠軍們通常在3個半小時內完賽,而意大利人,有著大鯊魚稱號的文琴佐·尼巴利在2017年將成績刷到了3小時19分,作為當世現役唯二的三大環(huán)賽全滿貫得主,以及兩屆環(huán)倫巴第冠軍,恐怖如斯。
短時間內這個最快成績恐怕不會有變化了。只是對于我們普通人,更需要關心的是7個半小時的關門時間。而這個,得親身試一試才知道了,畢竟,國內除了西藏恐怕也找不到這么長的爬坡。
于是,騎一次武嶺就成了此次環(huán)臺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由于兩年前受傷,導致狀態(tài)一落千丈,FTP掉了20瓦,體重反而增加了20斤,再加上沒有系統(tǒng)的訓練,爬武嶺,還是有點慌的。
于是在來臺灣前,計劃了一系列的訓練計劃,減重以及調整TSB曲線掙扎一把。按原計劃,在1號爬武嶺時應該在-5左右的最佳狀態(tài),第一天騎車熱熱身找找狀態(tài),第二天就開干武嶺。
然而由于《最后的單車臺灣環(huán)島游(上),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都不會做了》提到的臺風問題,被迫調整到了5號,而此時,經過幾天東海岸的摧殘,此時TSB已經來到了-62,基本就是個廢人了。
而后的狀態(tài)也證明了短期突擊訓練也許能勉強適應單日賽的強度,而對于多日賽這種長期作戰(zhàn)毫無作用;謴湍芰讲坏靡稽c假,在環(huán)臺前兩日還能蹦跶蹦跶,甚至在玉里都還能刷爬坡賽段,而到了武嶺,雙腿根本提不起來。和人生一樣,自行車運動也沒法投機取巧的,持之以恒才是硬道理。
于是,在花蓮的這半天時間就無心到處浪了,除了去回顧了一把炸蛋蔥油餅、鵝先生還有海埔牡蠣煎的美味外主要任務就是休息,甚至還去按摩了一把。
垂死掙扎
鑒于武嶺在中午會起霧比較危險,所以我們早上4點多就起床前往太魯閣開爬,又困又累。此時Sam已經因為女兒開學先行飛回香港了,剩下我們三人死磕武嶺。
在太魯閣山門前我們留下了最后的合影,畢竟下次相見不知道得下午幾點了。
此時天剛蒙蒙亮,氣溫略微有點冷,東方的陽光剛剛照亮太魯閣的山尖,此時的我們還不能真正明白等待著我們的是什么。
為了節(jié)約時間,我們是直接從太魯閣山腳開始騎,舍去了KOM前18公里的熱身榮譽騎行,于是過了山門,騎過那座著名的紅色斜拉橋后,開始進入正題。
故地重游,這是太魯閣游客中心,上次我來這的時候騎著一個小摩托,只感嘆山路的險峻,完全沒想過有一天會騎車來這里。
這時,碼表上的坡度在7-9%之間徘徊,壓力倍增。完全沒有當初騎著小摩托看風景時的愜意,雙腿的酸痛也在提醒著我已經是個廢人了,而這才剛開始。
這個時候鄭總已經一騎絕塵突圍出去了,可怕的大Pro。而達叔一直茍在我身后緊貼著,而我,只能看著表勉強維持著踏頻,剛出發(fā),表上的功率基本在200瓦出頭,快接近我的FTP了。
未完待續(xù)......
延伸閱讀:
最后的臺灣環(huán)島騎行(2)挑戰(zhàn)壽卡 與“友軍”相互拉扯
責任編輯:Syl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