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LMH體驗:美系還是日系?ZIPP 303NSW對決Shimano R9100 C40
【對比開始】
這兩對輪組總歸還是要騎上路進行對比的,由于303NSW是開口,C40是管胎,所以我并沒有條件使用同一款外胎,但是我有條件把他們的胎壓打到一樣。
測試車輛就是我自己的公路車,輕量化鋁合金爬坡車架Emonda ALR,配合Shimano R9100牙盤、R8050變速、R9100鏈條,盡可能的減少傳動系統(tǒng)差異帶來的實際體驗差異,牙盤搭配了邁金單邊功率計,為測試提供功率參考。
測試路線:
深圳市盤山公路,位于梧桐山南麓,地處深圳與香港交界處,曾作為邊境巡邏公路,全長約5.5公里,自西向東為長達3.1公里上坡,以公交車總站為起點,終點為坡頂伯公坳哨所,測試路線為3.1公里上坡,加反向3.1公里無動力下坡,合計6.2公里,路程重疊,減少因盤山公路東西不同走向上下坡長度、坡度不同而造成的額外干擾。
第三方干擾:
盤山路由于周邊惠深沿海高速以及梧桐山隧道分流,所以車流量很低,能最大程度減少汽車干擾。
路線選擇:
3.1公里前半程三車道,后半程雙車道,上坡路線固定為右側(cè)車道路邊黃線,下坡路線固定在右側(cè)車道,入彎線路盡可能保持一致,減少誤差。
姿態(tài)限制:
3.1公里上坡(最大5%)全程穩(wěn)定坐騎,功率限制在200瓦左右,測試輪組的爬坡感受。3.1公里下坡全程坐姿,無踩踏,靠自重滑行,并保持上身貼近彎把的氣動姿勢,非必要時不剎車、不減速,測試輪組的自重滑行能力。
為什么選擇3公里左右的上坡進行測設?為什么不挑一個更具有難度或是更長里程的測試線路?我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第一,越長的測試路線意味著越多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會影響兩對輪組最終的實際體驗(比如修路、車流、人流或是爆破,你沒看錯,我有一次騎盤山就因為邊上工地需要爆破而被硬生生攔在路邊)。
第二,測試更高難度的爬坡線路,實際指導意義并不大,因為這兩對輪組并不專攻爬坡,相信這兩對輪組的購買者或是使用者,大多數(shù)的工況是起伏路面或是綜合路面,所以一味追求難度的爬坡測試并沒有太大的價值。
相反,3公里、5%上坡是一個比較適合的長度,距離并不過分長,也不會毫無難度,不論是什么身體素質(zhì)的人都有能力登頂,那么就更能反映出不同輪組帶來的騎行體驗差異,因此更具有普世的參考價值。
先給大家兜個底,在這兩對輪組測試的間隙,我用某整車自帶的DT460鋁合金輪組跑了一圈,同線路上坡用時十一分鐘十七秒,下坡用時七分鐘二十二秒,這算是一個“保底”成績。
第一次正式測試是二月十六日,當時由于前一天劇烈運動,腿有些酸痛,所以總成績并不好,因此主要看兩對輪組的差距,首先用ZIPP 303NSW跑了一圈,上坡成績十分十四秒,無動力下坡成績五分四十三秒。隨后休息十分鐘,換輪組,用C40跑了一圈,上坡成績十分零七秒,下坡成績六分零二秒。
上坡C40比303NSW快了七秒,下坡慢了十九秒,考慮到第二次上坡會比第一次更累,所以對于C40的上坡成績我感覺十分滿意。但無踩踏的自重下坡測試中,C40的掉速現(xiàn)象比303NSW要嚴重一些,在相對緩和的路面(0-1%左右),C40率先掉速,并且最低速度甚至降到了個位數(shù),相比之下,303NSW則一直能保持更高的速度溜車,這與他的框高優(yōu)勢以及離合花鼓離不開關系。
在第一次測試中,兩者的無踩踏自重下坡最高速度都沒有超過50km/h,最高時速相差不足1km/h,但最終下坡時間相差近二十秒,則可以反應出C40因溜車損耗消耗掉相當一部分時間。
第二次測試時,身體狀態(tài)恢復了一些,上坡時間均有縮短,首先用C40跑了一圈,上坡時間定格在九分三十三秒,比第一次提升了三十四秒,下坡時間五分十八秒,比第一次提升了四十四秒左右,無踩踏自重下坡最高時速也提升至50km/h以上。
同樣,更換303NSW輪組并休息十分鐘后開始下一輪測試,303NSW輪組的上坡時間也縮短至九分五十四秒,較首次測試快了二十秒,無踩踏自重下坡時間為五分零九秒,較第一次測試快了三十四秒。兩對輪組的下坡最高時速均有提升,但差距仍保持在1km/h以內(nèi)。
兩對輪組在第二次測試的差異相對更為客觀,因為全程沒有車輛干擾,也沒有剎車減速,上坡C40比303NSW快了二十一秒,下坡C40比303NSW慢了九秒左右。
第二次下坡測試中,我體會到一點,C40輪組存在一個相對明顯的降速區(qū)間,即,如果時速在20km/h左右,進入0-1%的緩和路面,輪組的降速會更為明顯,而時速30km/h左右進入緩和路面,輪組則能夠利用滾動順利的通過,降速更小,也就是說,第一,在坡底的尾速影響了輪組最終滑行的速度與距離;第二,C40的減速區(qū)間比303NSW來的更早一些,也就是掉速更明顯。
爬坡測試總結(jié):
毫無疑問,框高更低、管胎設計的C40在上坡無疑有著巨大的“統(tǒng)治力”,第一次測試作為后發(fā)輪組,C40仍然比303NSW領先七秒,第二次測試作為首發(fā)輪組,C40更是將這個差距拉至二十一秒。對于一個職業(yè)車手來說,每一秒都會帶來無限可能,對于我們業(yè)余玩家來說,短短幾秒的領先,也會讓你切身感受到器材提升的差別。
無踩踏自重下坡測試總結(jié):
在下坡方面,303NSW比起C40有著些許時間優(yōu)勢,雖然303NSW在下坡的優(yōu)勢并無法彌補上坡帶來的時間差距,但不要忘了,我的測試具有一個前提——無踩踏自重下坡,如果你在下坡時玩命踩踏,那可能又會是另一個光景。幾次下坡都遇到了側(cè)風,C40的側(cè)風抑制能力要比303NSW好上一點,車頭沒有出現(xiàn)明顯偏擺,而303NSW則需要額外控制方向,高爾夫、ABLC SAWTOOTH等等黑科技也敵不過幾毫米框高的差距。
最后再簡單說說兩對輪組在平路的表現(xiàn)上,這兩對輪組最主要的差距體現(xiàn)在起步階段,雖然二者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輪組,但C40依舊憑借更為低矮的框高獲得更加輕快的初始腳感,而速度達到30km/h以上時,303NSW的速度保持更加優(yōu)秀,加上后期不容易掉速的特點,巡航時能夠更加省力,換言之,能夠在長距離時讓你保持更多的體力。
因此,如果使用場景以平路為主,還是更加推薦ZIPP 303NSW的,畢竟303NSW高達45毫米的框高也擁有還算不錯的上坡能力,就算遇上了小起伏路,也能利用自身的滾動優(yōu)勢碾壓過去。相比較而言,C40輪組則更加適合平路爬坡一半一半的場景。如果你只有一對輪組的預算,我個人建議還是購買ZIPP 303NSW,或者是退而求其次購買新的303 Firecrest,畢竟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并不是每次騎行都要面對高難度爬坡的。
好了,這就是這次這兩對輪組的簡單對比,希望對你們的輪組選擇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幫助。
責任編輯:Avalon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不評價好壞,我只提醒作者,你也可以仔細看一下關于zipp輪組的照片,扁輻條已經(jīng)轉(zhuǎn)軸了。
+1
32看的真仔細
+1
22無奈,可能是屬于職業(yè)病
+1
22干貨滿滿,好文章!其實如果c40有開口版本的全碳輪組應該很完美了。畢竟開口輪的易用性比管胎好很多啊。
可以關注下碟剎開口版本
+1
22開口開口
+1
22如果c40是開口的,必選,可惜了,雖然買不起
+1
22主要是shimano花鼓他不蹬不去的
+1
22日本真利害,什么行業(yè)都有世界名牌,望我們的國貨能早日趕超。
+1
22好文章
+1
22干貨干貨,美騎趕緊發(fā)獎金
+1
22廣州美騎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10602000377號
粵ICP備120458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