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來自J. C. Martin和W. W. Spirduso的研究工作是關于這個問題最完善,最全面的研究之一。該工作在靜態(tài)的類自行車裝置(類似于固定自行車的騎行臺或者fitting臺)上測量了16名自行車運動員在使用120, 145, 170, 195和220 mm曲柄時的最大沖刺功率。
2002年Martin and Spirduso基于第一篇文章中的研究做了這個工作這次他們的數據來自于17名8–11歲的男孩。他們測量了這些男孩在使用170mm曲柄和之前第一篇文章給出的最優(yōu)的20%腿長的曲柄時的最大沖刺功率。對于小男孩來說,最優(yōu)的20%腿長的曲柄長度顯然是小于170mm的。
還是一樣,他們發(fā)現了踏頻的顯著區(qū)別(使用20%腿長的短曲柄平均129rpm,使用170mm曲柄時平均114rpm),但是功率輸出沒啥區(qū)別。(水論文是吧……他們這兩篇文章發(fā)的期刊歐洲應用生理學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影響因子好歹也有3點多,之前也是個運動生理學2區(qū)SCI呢,可能就是你們水的太多現在降成3區(qū)了……這研究選題可以說很有意義,不過你們這結論就這?)。
如果我們不看最大沖刺功率,看有氧效率呢?
2002年的來自J. McDaniel等人的研究選擇了9名男性自行車運動員使用145, 170和195 mm曲柄(怎么又是這三個長度?好家伙,一看論文作者還是前面J. C. Martin那個研究團隊啊,那沒事了……),踏頻在40, 60, 80和100 rpm時的亞極量輸出功率(也就是有氧功率)。測試分別在30%、60%和90%的乳酸閾值下進行,為了確定在不同功率輸出和不同曲柄長度下循環(huán)的代謝消耗,運動員消耗的氧氣量和產生的二氧化碳量也被同時監(jiān)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