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我的4+2#以火山之名,1天看遍伊通鄉(xiāng)野風光
關于火山旅行的話題,我在圖書《千里騎遇》中敘述了不少(估計有很多騎友沒機會看到),為了使更多的騎友能感受火山文化,今天我就借火山之名為大家策劃一條“4+2”旅行線路。
與別的火山不同,伊通火山群屬于“侵出型”火山,也就是說它沒有經(jīng)歷過劇烈的噴發(fā),就像人身上長“痘痘”一樣,它是在大地上“鼓”起來的。從觀賞的角度來看,它肯定沒有那么壯美,但它卻是火山科普的鮮活例子。
重要的是,在火山穹丘間的原野上騎車穿行,不光能感受自然淳樸的鄉(xiāng)野風光,還能充分放空自己,而且還沒有那么辛苦。
▲感受一下,這像不像肌膚上鼓起的“痘痘”
仔細審視地圖,伊通滿族自治縣被長春(副省級城市)、吉林、四平、遼源等多個地級城市包圍。因此,從這些城市駕車出發(fā),少則幾十分鐘,至多不會超過兩個小時即可抵達伊通縣城,然后以縣城為出發(fā)點和終結點,向西北騎行環(huán)繞一圈即可看遍伊通火山群的5座核心火山。騎行里程大約71公里左右,道路大都為縣鄉(xiāng)道路,多為鋪裝路面,偶爾也有砂石道路。接下來我詳述一下具體行程。
▲像打仗一樣,先把“形勢圖”掛起來
▲再上一張“戰(zhàn)術”地圖
駕車最好抵達伊通滿族博物館附近,這樣方便騎行結束后參觀博物館。從博物館附近出發(fā),沿人民大路向西騎行,在與伊通大街交匯處北拐,一路向北騎行,此時可以將導航設定為“東尖山”,大約騎行8公里即可抵達東尖山。
▲這是我第一次騎行伊通火山群時,遠眺東尖山的圖片
東尖山是伊通火山群諸火山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而且植被覆蓋率非常高,目前已被圍護起來,不能登臨。東尖山的相對高度可能不足百米,但是兀自矗立于廣袤的平原上,遠觀還是很有氣勢。長春到伊通的高速公路正好在山腳下經(jīng)過,所以駕車經(jīng)過即可感受它的突兀。
▲這是我第二次騎行伊通火山群時,在東尖山腳下所拍的圖片
西尖山與東尖山隔伊通河相望,離開東尖山需要掉頭往回騎行,然后沿206省道向西環(huán)繞進入064縣道,不遠處即是西尖山,這段路程大約12公里。西尖山因開山采石遭到了嚴重破壞,但也正是開山采石的破壞,使西尖山火山巖石的柱狀節(jié)理得以充分暴露,并形成了極具觀賞性的巖石景觀。
西尖山南側有一條小路,可以直通山頂。天氣晴朗的時候,站在山頂可以同時眺望東尖山、莫里青山、大孤山等其他火山,而且也可以欣賞東北平原廣袤的原野風光,尤其是點綴在綠色中的村落,再配以飄蕩的朵云,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
▲這是站在伊通河谷東岸遠眺西尖山的圖片
▲這是西尖山被采石后,所裸露的柱狀巖石節(jié)理的截面
▲這是站在西尖山頂遠眺大孤山的圖片
▲這是站在西尖山半山腰所拍裸露的柱狀巖石節(jié)理
▲這是站在西尖山頂所拍東北平原鄉(xiāng)野風光
▲這是站在西尖山頂所拍伊通河谷鄉(xiāng)野風光
▲這是站在西尖山腳下仰望西尖山的圖片
離開西尖山,沿064縣道繼續(xù)向北騎行,臨近馬鞍山鎮(zhèn),在道路西側有一座形似馬鞍的低矮山丘,它便是馬鞍山,同時也是一座火山。山頂建有一座烈士紀念碑,山丘東側并無巖石出露,因此不知道的人很難辨識出這也是一座火山。
▲這是前往馬鞍山途中所拍的原野風光
▲這是站在馬鞍山腳下所拍的馬鞍山
▲這是站在馬鞍山頂遠眺東尖山和西尖山的圖片
在馬鞍山鎮(zhèn)向西拐入前往莫里青鄉(xiāng)的道路,臨近莫里青鄉(xiāng)時,路邊有一座變電站,路南有一條南行的道路,由此向南騎行即可前往莫里青山。拐入路口便能望見不遠處的莫里青山,像東尖山一樣,兀自矗立在平原上。莫里青山也經(jīng)歷了開山采石的破壞,在山體西南側可以看到裸露的柱狀巖石節(jié)理。
▲莫里青山遠眺
▲莫里青山近景
離開莫里青山,可以將導航設定為“大孤山”,這樣方便在村莊道路中穿行,免得繞路。途中會經(jīng)過三聯(lián)水庫,道路離水邊很近,要是天熱可以清涼一下。繼續(xù)南行即可進入504國道,沿著國道向西騎行大約5公里便是大孤山。
大孤山是伊通火山群諸火山中最大的一座,目前已被開發(fā)為森林公園,山腰有一條道路可以騎車環(huán)繞,也可以棄車登頂。大孤山也經(jīng)歷過采石破壞,沿環(huán)山路繞行時,可以看到山尖上裸露的柱狀巖石。
▲前往大孤山途中,在三聯(lián)水庫所拍的鄉(xiāng)野風景
▲大孤山
▲大孤山
離開大孤山,沿著504國道一路向東騎行,大約16公里的行程即可抵達出發(fā)點——伊通滿族博物館。要是時間寬裕,可以進博物館參觀。作為一個縣級博物館,其規(guī)模和可看性還是可圈可點。尤其是一些富有滿族特色的藏品,值得駐足觀摩。
▲伊通滿族博物館中所收藏的靰鞡鞋
靰鞡(wù la),很生僻的兩個字,來自滿語對皮靴稱謂的音譯。博物館里藏有多雙靰鞡,看上去灰頭土臉,卻難以掩飾其做工的精湛。靰鞡最大的特點就是連幫帶底由整塊兒牛皮或鹿皮制作而成,鞋面因工藝需要被抽成一圈均勻而漂亮的褶子。
雖說造型獨特,卻因其素面朝天,漸漸被洋氣的西式皮鞋所取代,這一古老的滿族技藝也隨之消匿。但在歷史上,靰鞡卻是滿族先民御寒的神器,穿著時在鞋窠里絮以捶搗后的靰鞡草,即使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天氣里勞作也不會凍腳。(從《千里騎遇》我的游記中直接摘了這段內(nèi)容)
▲最富滿族文化特色的薩滿文化
奔波一天,最后一項當然是吃了。伊通有一樣比伊通還有名的美食,那就是伊通燒鴿子,雖說有點小貴(45元/只),但值得一嘗。
燒是不同于烤的一種烹制工藝,要將宰殺收拾好的鴿子,用錫紙包裹埋入滾燙的炭灰之中燒制,與叫花雞、鹽焗雞的做法有些類似,不同的是鴿子是燒至八分熟時取出,再用明火烤至熟透。由于鴿子的脂肪含量極少,燒制可以避免焦糊及鴿肉的水分流失,但是最后的短暫烤制卻可以提升鴿肉的口感及香味,或許這也正是燒鴿子有別于其他燒烤肉食品的地方。
滿族入關前,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qū),受地域、氣候及生活習慣等影響,喜歡將各種野味就地燒烤食用。當時,因為原鴿(現(xiàn)俗稱鴿子)繁殖快、存活率高且味道鮮美,很受官民的喜愛,并成為人們餐桌上一道常見的小吃。作為滿族聚居地的伊通,則被認為是燒鴿子的發(fā)源地。(再次從《千里騎遇》我的游記中摘錄兩段)
“酒”足飯飽(既然開車,還是以水代酒吧)后,駕車返程。只需一天,又騎、又吃、又玩、又學習,多充實,朋友們4+2嗨起來。
有關4+2騎行生活征文活動請戳>>>“美騎有獎征文#帶上單車去自駕 我的4+2騎行生活”,歡迎投稿,有機會獲得華為手環(huán)3哦(๑•̀ㅂ•́)و✧
責任編輯
上一篇:如何收獲一場100分的短途騎行?
小時候挺闖關東的老輩人說: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靰鞡草,F(xiàn)在知道靰鞡是什么樣子了,靰鞡草還沒見過
不是人參貂皮鹿茸么??
+1
22也只能在博物館中可以看到了
+1
22這手藝都要失傳了
+1
22鴿子有點亂入了,第一眼看以為跟前兩張一樣是文物,沒想到是能吃的
+1
22雖說觀感不好,味道口感很好。
+1
22這鴿子的賣相不怎么好啊
+1
22在飯店開吃之前,隨手拍了一張圖片,可能角度不好,觀感不怎么樣。
+1
22不錯的線路,長地質(zhì)知識!
+1
22剛一看“伊通”,我還恍惚的以為是個日本地方。。。。
+1
22最后那個食物我還以為是頭骨化石
+1
22開車太快,走路太慢,騎車最合適
+1
22小時候的教育真的影響深遠。一看到滿族這兩個字就想到狗賊閻崇年的“明軍來犯,太祖誘敵深入”,渾身不舒服
+1
22廣州美騎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10602000377號
粵ICP備120458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