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luò)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新手入門】 時速25公里騎行1小時,絕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大家好,我是蠢肥,一個喜歡騎單車的攝像民工。本期來聊聊新手如何時速25公里堅持1小時。
騎行路線
本期實踐篇路線選擇海鷗島外環(huán)路,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路線里程約29公里,路口少,沒有紅綠燈,全是平路,1%的坡都沒有,除了進出海鷗島的大橋。
▲海鷗島外環(huán)路西線
主要的難點在于某些地方有坑,過水閘時路面有坎。由于海鷗島在珠江入?,有一半的的路程是逆風(fēng)騎行,好在是南北走向的環(huán)島,一邊逆風(fēng)那么另一邊就是順風(fēng),一般夏季吹南風(fēng),冬季吹北風(fēng)。提醒下,不要在傍晚的時候騎行,特別是下午4點到太陽下山前,因為路上會有成群的飛蟲綿延幾公里,稍微一張嘴就能自動補充幾只蛋白質(zhì)。而且節(jié)假日的傍晚,海鷗島東線塞車嚴重,單車都寸步難行。
器材裝備
不少人說騎車最重要的是腿力好,本質(zhì)上是對的,但不代表器材就不重要,作為菜腿的我,不能讓器材拖了后腿。視頻開頭里我穿的衣服就是反面教材,這件“靠臉吃飯”是我的工作服,但它是棉質(zhì)衣服,不適合運動,出汗容易渾身濕透,感覺很難受。騎車最好是選擇騎行服,緊身的設(shè)計和泳衣差不多,用于降低空氣阻力,面料利于排汗,保證身體的干爽,騎行褲有個坐墊,讓長途騎行更加舒適。注意啦,騎行褲里面不要穿內(nèi)褲。如果沒有騎行服,速干衣、運動服等容易排汗的衣服也可以,褲子最好是短褲或者束腳長褲,免得褲腳被牙盤和鏈條弄臟。
▲記住不要在騎行褲里穿內(nèi)褲
至于單車,我用了大行的KBA004折疊車,除了更換把套、坐墊和鎖踏,其它都是原廠配置,包括這個舒適且厚實的2.0寸大蘋果外胎、便捷且飽滿的座桿打氣筒?梢哉f,我能續(xù)航時速25公里堅持一小時,那么絕大部分人也能做到。
▲幾乎原裝的大行KBA004
之所以設(shè)定這個目標,是根據(jù)絕大部分人的體力和財力水平,只要身體健康,能一口氣走上五層樓梯。只要單車是正經(jīng)品牌,價位在1000-5000元之間,就能跟我一樣,一小時多一點繞海鷗島騎行29公里......嗎?接下來我要講到本視頻的重點。
▲我用折疊車的騎行數(shù)據(jù)
善于變速
往期我說過變速套件的等級并不能直接讓人騎得更快,但是如果不能熟練使用變速,那絕對會拖后腿。有沒有適合新手的常用檔位呢?沒有!那如何判斷換擋時機呢?聽從大腿的感覺。感覺腿有踏空感或者太費力,就要及時換擋,千萬不要用力踩踏,否則容易傷膝蓋和腿變粗,腿部稍微感到阻力就行,如何把握力度呢?擔(dān)心騎車腿變粗的聽好了,騎行時腿部用的力度,和不負重上樓梯的感覺差不多。巡航時速25公里是在平路無風(fēng)的條件下容易實現(xiàn)的,但現(xiàn)實中不可能有這么理想的路況。堅持不了這么高的速度就騎慢點,不必勉強自己。
▲腿感到吃力或者踏空,就及時換擋
可能有新手會聽說過,檔位要大盤對小飛,小盤對大飛,不要交叉鏈線之類的說法。我個人認為,剛開始入門不用管這些,反正菜腿對車沒傷害。換擋時先操作右邊的指撥, 如果右邊指撥的檔位不夠用,或者聽到鏈條剮蹭的聲音,再調(diào)整左邊的檔位。一般情況下,左右指撥數(shù)字相乘得到的數(shù)值越大,代表齒比越大,也就是踩踏越重腳。
▲這就是小盤拉小飛,大盤拉大飛
公路車的手變絕大部分沒有檔位視窗,只能靠腳感。特別提醒下,騎行時千萬不要低頭看鏈條掛在哪片齒輪上,這樣特別危險。而且公路車還有半檔的設(shè)置,明明牙盤只有兩個盤片,為什么手變有四個檔呢?原因是大盤帶大飛和小盤帶小飛時,鏈條拉得很斜,會蹭到前撥。這時可以輕輕推動半檔,讓前撥稍微移動,避免蹭到鏈條。
實用技巧
針對海鷗島的路線,我個人會用到以下騎行技巧:臀腹發(fā)力。站立過坎,過彎,氣動姿勢。這些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上手難度很低,會騎單車的很快就能學(xué)會。新手也不要以我為準,我只是分享個人經(jīng)驗,供大家參考或者批評。
某些不騎車的鍵盤俠會說單車運動只鍛煉下肢,如果只用腳來騎車,那肯定會很累。最好是用臀部和大腿的肌肉來發(fā)力,讓大腿帶動小腿踩踏。有些新手上肢和手部容易累,有可能是長時間用手撐著車把騎行,手掌承受太多壓力,最好是腹部稍微用力收緊,粗俗地講,就好像拉屎的感覺。上半身靠腹部支撐著,而手部只是自然得搭在車把上。臀腹發(fā)力合起來,跟蹲馬桶差不多,大腿踩踏,腹部支撐,手臂自然伸前扶著車把。當然了這姿勢只是理想狀態(tài),發(fā)揮作用的前提在于合適的車架幾何,合適的身體素質(zhì)。所以要不斷地微調(diào)車把的高度和前伸,讓單車更加適配自己的身體。也可以給車把加個副把,可以在騎行中時不時更換握把姿勢,讓上肢和手部更不容易勞累。
▲傳說中的腰馬合一
路面不可能永遠是平的,例如經(jīng)過海鷗島的水閘時,路面有坎。為了舒適快速地通過,運用站立騎行的技巧,停止踩踏,利用慣性前進,雙腳一前一后,不要一上一下,屁股離開坐墊,四肢關(guān)節(jié)特別是手肘和膝蓋,保持彎曲并且放松,這樣做是讓身體成為避震器,吸收路面坑洼帶來的沖擊。
▲公路騎行中,身體才是最好的避震器
過坎時雙腳一前一后,過彎時雙腳一上一下,而且哪個腳在上哪個腳在下,要明確要求。轉(zhuǎn)向哪邊,那個腳就在上面。例如轉(zhuǎn)左彎,那就左腳在上,右腳在下,反之亦然。其實不用死記硬背,這技巧能讓過彎更加順暢,騎得多了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肌肉記憶。
▲過彎前要適當減速
來到海鷗島的南邊,風(fēng)特別大,逆風(fēng)騎行時就需要把身體趴低,小手臂大致與地面平行,盡量減少迎風(fēng)面積。低趴姿勢騎行時,對腰腹的肌肉要求較高,不然這個姿勢保持不了多久,同時不能失去對單車的操控能力,就算趴著騎,也能正常轉(zhuǎn)彎、剎車,和接受地面坑洼的沖擊。我個人用平把趴著騎更容易累,這姿勢堅持不了15分鐘,而彎把的握持姿勢更多,把帶纏繞的地方都可以抓,通過變換姿勢我能堅持一小時。有些人質(zhì)疑折疊車改彎把的意義,更多的握持姿勢就是意義,以后有機會專門出期視頻講折疊車改裝彎把,告訴大家彎把并不是競速專利,休閑騎游也很好用。
▲速度越大,風(fēng)阻越高
不少人的手比較嬌小,抓下把位時手夠不到手變。其實所有的手變都能調(diào)節(jié)撥桿的行程,把上面的手變膠套掀開,能看到微調(diào)螺絲,順時針旋轉(zhuǎn)就能縮短撥桿到彎把的距離。
▲微調(diào)剎車行程的螺絲
尾聲
騎完一圈下來,如果覺得屁股痛、手麻等不舒服的情況,很多老手會說要適應(yīng),要多騎多習(xí)慣,對此觀點我完全持反對意見,我認為新手遇到舒適性問題,先不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菜,而是要把問題歸咎客觀條件,用批判性眼光審視運動器材和裝備,記住是人騎車不是車騎人。環(huán)海鷗島約30公里,我認為是身心愉悅的健身運動,除了有點累,身體不應(yīng)該有任何疼痛,只有舒適性問題解決了,才有可能進入下一期,單日騎行100公里。好,以上是本期視頻內(nèi)容,有什么問題盡管在評論區(qū)留言,我最喜歡和大家親切友好地交流,下期見。
責(zé)任編輯:一棟五樓大草莓
喜歡騎自行車的攝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