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小姐姐單騎歐洲13國(4)重返“上帝之郡”
小林姐姐的愛車叫Astolfo,她喜歡單人單車旅行,偶有結(jié)伴,七年間騎行兩萬三千公里,穿越19個國家!秵悟T歐洲13國之穿越小不列顛》將在美騎網(wǎng)連載更新,歡迎關(guān)注、轉(zhuǎn)發(fā)和評論。
上帝之郡
在旅途中,你希望看到你所熟知的,還是希望看到不一樣的?
這個世紀難題困擾了我一晚上:我只有早上半天的時間,到底去哪里呢?離Haworth三十四公里開外有個David Hockney油畫村,David Hockney是我很喜歡的畫家;但在Haworth就有勃朗特家族故居(Brontë Parsonage Museum),而我連《呼嘯山莊》都沒讀完。
我最終選擇了后者。主要是因為時間太趕,但我安慰自己:旅行就是要去看或做一些平常不大會選擇的東西!而且以前念書時幫博物館翻譯過小冊子,我卻從未想過要來看看,這也太不像話了吧!
Haworth是個位處丘陵地帶的小村,常年陰冷風大,難怪Emily Brontë的《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是在這誕生的。從YHA Haworth出發(fā),要下一個陡坡,經(jīng)過村中心的Haworth火車站,再上兩段大陡坡,才走到勃朗特家族故居。
故居雖然地處坡頂,坡度也很陡,但周圍已經(jīng)開發(fā)成為專門吸引游客的步行街。有時候想到文學最終還是會導致商業(yè)化(無論其最初目的是否要走向商業(yè)化),心里還是有點五味雜陳的。
勃朗特家族故居博物館有別于主流博物館的一點是,只要購買了門票(7-8鎊),即日起一年內(nèi)可無限次訪問。這個家居陳列室里的展品常年不更新,如果不是住在Yorkshire的勃朗特粉絲或研究員,誰會想要無限次訪問呢?
勃朗特家族故居是喬治王時期的石頭房子,只有兩層,每個房間都很小,卻能容納勃朗特牧師一家六口人,另加入贅的女婿和一兩個女傭。雖然我對《呼嘯山莊》、《簡愛》無感,但想想:近兩百年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就誕生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和交通不便的小村莊,就覺得人類的大腦真的很神奇。
下圖貌似是屬于勃朗特爸爸的主臥(我忘了),有沒有很好奇,這個看起來像是銅制長柄平底鍋的器具到底是什么?它其實就是暖水袋的原型。一百多兩百年前沒有暖氣,也還沒有發(fā)明塑料,所以只能把這個“平底鍋”放到火爐里燒燙,再拿到床上把被窩捂熱。
這是勃朗特三姐妹進行創(chuàng)作的書房,墻上掛著的是Emily Brontë的畫像。突然來了一群吵吵鬧鬧的日本中年游客,好像很懂勃朗特的樣子,讓我很是佩服。
二樓還有訪客互動區(qū),會不定期舉行面向兒童的勃朗特主題活動。這里也放置了不少關(guān)于勃朗特姐妹的兒童讀物供小朋友翻閱,還可以穿上喬治王時期的服裝拍照。英國人為了傳承其文化,還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最后還可以玩玩勃朗特詩歌填詞游戲:給你一堆白色的磁卡,根據(jù)詞意和韻律把它們放到合適的位置。我瞎蒙一通,好像中獎號碼還不少。(笑cry)(笑cry)
回到Y(jié)HA取車和行李,準備繼續(xù)出發(fā),剛好碰到兩輛旅行大巴停在旅館前,兩大車的熊孩子正在登記入住。原來這就是我不能在這臨時多住一天的原因——學校包場旅館給中學生出游提供住宿。擅長偷聽的我,又不小心聽到熊孩子的吐槽——居然不允許男女混宿唉。好一場由荷爾蒙引發(fā)的抗議。(笑cry)
出村不久,又來到運河邊上。這時已經(jīng)下午兩點了,天色陰沉,欲要降雨。我卻不緊不慢,心想畢竟才四五十公里,天黑前肯定能到。
下午四五點,我來到一個叫Skipton的小鎮(zhèn)上,雨終于下出來了,不算太大。我找了個樹下的長椅坐著休息和躲雨,順便給家里打個電話。隨后來了一對購物歸來的中年夫婦,禮貌地問我可否同坐。他們也許沒留意到我正在通話,竟開始和我(準確地說是對著我)寒暄。在外人前,我也不好意思繼續(xù)通電話,索性和他們聊起天來。
他們就住在西邊不遠的Harrogate小鎮(zhèn)上,夫婦倆把兩個閨女留在家,過來鄰鎮(zhèn)購物放松的。丈夫?qū)ξ臆嚿系母鞣N設(shè)備很感興趣,我也給他展示了如何使用,妻子則很熱情地給我看她在商場的戰(zhàn)利品。不久后雨就停了,我們各自上路,臨別前他們還在包里掏了半天,找到幾顆糖送我。
Yorkshire(約克郡)也叫God's county(上帝之郡)。意為,上帝在創(chuàng)造的世界的時候,在這里花的時間最多,又或者是這是上帝專屬的郡,所以才這么美。
過了Skipton就進入Yorkshire Dales國家公園了。我這一路都在穿越英國的各個國家公園,理應很習慣才對,但來到the Dales,我心情竟然有些激動——這畢竟是David Hockney的Yorkshire Dales。∑吣昵,我午夜到美術(shù)館去欣賞畫家的畫,被畫框中的色彩斑駁所感動,然后決定要去看看畫家筆下的地方在現(xiàn)實中是什么樣子的,難道這不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嗎?而我又有什么理由不為自己浪漫的舉動而激動呢?
David Hockney筆下的Yorkshire(下圖,圖片來源:https://www.zyzw.com/sjmhxs/sjmhxs483.htm),但看到實景(下下圖),是否如同身臨畫中呢?
如果你放大下圖的話,可能就會看到正前方的山坡上有條狹長的小路。從這個角度看可能不算什么,但事實上那是我將要通過的最陡的坡——沒有之一,大概有25-30%左右吧。
有很多騎友喜歡用Warmshowers。Warmshowers是個自行車旅行者為騎行旅人相互提供住宿的平臺,前在濟州島騎行的時候,漢堡店的員工恰好也在歐洲騎行過,他推薦我使用。但我很少在平臺上發(fā)出住宿請求,一是因為它的APP已經(jīng)倒了,頁面有點傻,用戶體驗并不好;二是因為我是女生,使用起來有點尷尬——明明是求宿的,卻因為性別且獨自一人的緣故,無法百分之百相信我所求助的人;三是因為我不習慣麻煩別人;四是因為不愿意為了一晚免費的住宿,而進行目的性強的社交,還得提前幾天發(fā)出請求,在行程上失去一定的自由度。
不過,如果你愿意在旅途中花時間去發(fā)出請求(有統(tǒng)計顯示,成功率大概在10%),不妨試試,也許會遇到一些慷慨有趣的同好。Warmshowers的網(wǎng)站:https://www.warmshowers.org/
在英國,如果我不扎營的話,一般會選擇住YHA:物廉價美,窗明幾凈。如果不是城市里的YHA,10英鎊不到就可以洗澡做飯,有瓦遮頭,有床可睡,還有專門存放自行車的房間。畢竟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大部分地區(qū),未經(jīng)許可的野營是非法的,付費營地的價格和旅館還差不多價格,那我何不選擇后者呢?
今天我選擇的YHA地處Kettlewell,是傳說中獲獎的青年旅舍。雖然我也不大清楚他們獲的什么獎,但住下了之后,我覺得這個獎真是實至名歸。這是我這輩子住過最溫暖貼心的青年旅舍。迎接我的是女主人,她很熱情地給我登記入住,帶我把車停好,車庫還有不少自行車工具方便旅人使用。
整個房子的裝修很溫馨卻又不乏現(xiàn)代感,每個空間的功能很分明又互有聯(lián)系。一進房子就是一條走廊,不算很長卻有很開闊的感覺,地板鋪的是黑白格紋的瓷磚。走廊的右邊是一塊大黑板,寫的是一日三餐的菜單和酒水單,從黑板旁邊的門口進去就是餐廳,餐桌鋪有石板充當隔熱墊,也設(shè)有書架共旅人閱讀,再往前走就可以從餐廳出來,來到通向二樓的樓梯。走廊的左邊是前臺和旅館小商店,賣的都是本村的手工制品,過了前臺就是廚房,提供免費的咖啡、茶、牛奶和餅干。
二樓是住宿和洗漱區(qū),還有一個擺滿書柜的客廳,從客廳的飄窗望出去,就可以看到旅館的庭院(下圖),還設(shè)置了休憩的躺椅。庭院圍墻后面的,應該是隔壁家用稻草和藤曼編織的獅子,我后來才知道Kettlewell準備舉行稻草人大賽。
第二天我起得很晚,用前一天進村前買的肉丸子做了頓早午飯。吃完就差不多一兩點了,就去村里轉(zhuǎn)轉(zhuǎn)。今天有點小雨,我也不打算騎車了,畢竟從出發(fā)以來,我還沒有一天是完完整整休息的,也該放縱一下了。
而且,旅館主人還給我推薦了附近的幾條騎行路線,有一段還是2014年的環(huán)法外圍賽,想明天輕車去轉(zhuǎn)轉(zhuǎn)。雖說不能走全程,但估計難度也不低,還是休息好,留著明天發(fā)力。
昨天進村時,看到一個半重裝騎行的人,估計是本國的。我和他打了下招呼,他太專心了也沒太回應。在7點左右出現(xiàn)在這的,我有種預感他想要偷偷扎營。
我來到村子的外圍,看看在河邊有沒有躲起來扎營的可能性。英格蘭的村莊人口還是挺稠密的,對我這種新手來說,要偷偷扎營估計有難度。曾經(jīng)看過一些文章,說在英國扎營,最好還是到海拔450米以上的地方。
在中國,450米的海拔不算什么,可能在江浙一帶就只是些小起伏,只比平路要難一點,但海拔450米在英國就意味著要爬很陡的坡,而且風估計會很大,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有些望而卻步。
探勘不果,回到旅社,看到這只準備參加比賽的稻草大象。
第三天,“環(huán)法日”終于來了。(笑cry)(笑cry) 雖然陰雨蒙蒙,但也阻擋不了我找虐的熱忱。其實頭二三十公里還好,只是些小起伏。田園風光很賞心悅目,偶爾還能看到奶牛開會。就是這一帶的村子岔道口很多,有時得停下來找路。
大概是因為我穿了熒光粉的沖鋒衣,遠處的一位騎行者發(fā)現(xiàn)了我,過來問我是否需要幫忙。這位大哥來自蘇格蘭,在英格蘭南部定居,這次特意來Yorkshire騎車一周。我說,我沒有迷路,只是不知道去哪好。大哥馬上從屁股口袋上掏出一本書——上面全是Yorkshire各種騎行攻略。
我佩服得五體投地,輕裝騎行,干糧都沒帶,還帶了一本書。(笑cry)
大哥熱情地給我介紹書上的路線,可是對我好像不太管用——這么多精彩的路線,我只有一天,隨便走走都是天堂,還費什么勁糾結(jié)去哪呢?
后來大哥問我從哪里,我答曰中國。
大哥就說,他去年在意大利碰到來自中國的一個中老年車隊,他們要騎車環(huán)游世界,衣著很有特色,有點像80年代的迪斯科風,好多人爭相和他們拍照,他對此印象很深刻。
我哈哈大笑,問,比我還迪斯科嗎?
大哥說,你這算啥,全身黑黢黢的,才一件熒光粉風衣而已,人家那是全副裝備。老人家志在單車環(huán)游四海,真的很讓人敬佩欸。
我又問,大哥你這周每天都騎嗎?這坡陡得要命哎。
他說,可不是嘛,我來這就是為了找虐的呀。(What can I say? I'm a sucker for punishment.)
和大哥道別后,我又碰到了一位和我一起奮力爬坡的大爺。大爺很猛,一路上坡還和我聊天。他對我的車把很感興趣,還表揚我說這么重的車騎上來不容易(雖然是客套,但我也很開心。。一開始我們還能勉強對話,到坡頂時我們兩人都累得流口水了(喘氣太猛,失去了控制唾液的能力)。
在這里我碰到一個迎面而來的騎手,他為眼前的美景所震驚,眼睛都亮了。
騎了大概五六十公里,經(jīng)過了田野、山坡、瀑布、山谷,我終于來到了一個為騎行者而設(shè)的咖啡廳打尖。到達之前,我還抱著“朝圣”的心態(tài),心想這應該是個小眾又好客的地方,可以遇到一些有趣又熱情的同好。然而,這咖啡廳很普通也很商業(yè)化,就是個賣咖啡蛋糕的地方,還賣些毫無設(shè)計感的劣質(zhì)明信片,也出租自行車和提供住宿。價格都不低。
小憩之后,天色已經(jīng)不早了。我到附近一個大鎮(zhèn)上購置了補給,就打道回府了。突然覺得好累,打敗我的不是疲憊,而是我的愚昧——移動電源帶是帶了,卻忘了帶線。我只好在斷電前,打開地圖匆忙記下幾個地名,然后看著太陽定位方向,看到一個提到的地名就往前走找下一個。走了二三十公里的起伏路(主要是上坡),穿越了一個又一個牧場,吸盡了人間的牲畜糞便味,終于看到了和旅社附近差不多的地形和景象,坡也爬得差不多了。心想,離家不遠了。
但方圓十里一個人都沒有,我心里還是沒底。好不容易看到對面有一輛來車,趕緊攔下來確認方向。方向是對的,但大哥很熱心啊,不僅停車,還下車給我講解:你大概在爬個700-800英尺就到頂啦,然后就下一段緩坡,大概不到兩英里吧,你就會碰到一個陡坡,那個陡坡你可得悠著點,剎車要好……
天啦嚕,這也太精確了吧。后來我看了一下碼表,大哥的敘述準確無誤。那個坡是我這輩子見過最嚇人的坡,剛開始我還敢騎著下,到最后我只能下車推行(同時剎車),而且我身子還得靠后仰才能保持平衡。我忘了我最后是怎么平安回到旅社的,但隱約記得眼里含著淚花——被嚇傻了。
回到旅社,老板和客人都出來迎接我,祝賀我平安歸來。老板娘還安慰我,推車下來的人多了去了,好多人下來都是全身發(fā)抖的,你活著回來就好。(笑cry) 這是我這一路遇到的最大規(guī)模的歡迎禮。
洗澡之后,熱了昨天的剩菜當晚飯,點了啤酒,在餐廳和一對父子和我的室友暢談,父親是本地的騎友,兒子在Harrogate工作;我的室友則是一位四五十歲的女士,她第一次獨自出游,很是興奮。也許是因為驚魂未定,對話的內(nèi)容我都不太記得了,但氣氛應該不錯。
他們各自回寢室休息后,我繼續(xù)留在餐廳寫游記,期間又來了幾個童子軍輔導員。他們喝得伶仃大醉,和我寒暄了幾句,就坐在餐廳大聲交談。我了解到他們是Duke of Edinburgh(這個活動我會在下回解釋)的帶隊輔導員,把孩子帶去營地扎營,自己就去吃香喝辣還住旅店了。其中一個太上頭了,看到我拿本歷史書,就開始就自己的歷史知識侃侃而談;另一個則不停吐槽伴侶對自來水的偏見,非讓他喝瓶裝水不可,為了避免爭吵,他在伴侶面前只喝瓶裝水,伴侶不在的時候就偷偷喝自來水。
這難道是發(fā)達國家的人才能體會的憂慮嗎?
下圖是今天的騎行路線。
我睡的挺晚,早上起來,室友已經(jīng)不見了,只見在洗手盤上的一份報紙——她給我留了言。我沒有帶走報紙,因為她的字跡橫跨了好幾頁,為了不增加行李,只好拍照留念了。
所謂英國民族特性
在Kettlewell過了兩三天舒適休閑的生活之后,我收拾好行裝,準備又出發(fā)了。Kettlewell離湖區(qū)(Lake District)有百余公里,途中有些山,而且剩下的時間也比較充裕,所以我打算分兩天走,今天就在中途找個住宿點就好了。
出發(fā)前,我在Warmshowers上瀏覽了一下,看有沒有愿意提供住宿的騎友,發(fā)現(xiàn)附近愿意招待的騎友并不多。我向Ingleton小鎮(zhèn)附近的一位騎友發(fā)出住宿請求,對方很快就回復了,說他最近不在家,無法招待我。再看看地圖,周遭的村莊相對比較密集,估計偷偷扎營是不大可能了——至少對于我這種菜鳥來說。最后在Wikicamp UK上找到個便宜的付費營地,不遠,才五六十公里,就往那騎吧。
雖說路程不遠,但整個上午都耗在了爬坡上。英國的坡讓我很絕望,而平原又略顯無聊。受虐還是無趣,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我大概還是會選擇爬坡吧。
早上Yorkshire Dales的天氣不大好,一直陰雨綿綿,而且頻繁上下坡,我也無心拿手機出來拍照。雨勢不大,但烏云一直緊逼著,淅淅瀝瀝地下了一個上午,連GORE-TEX的鞋面都濕潤了。靠近坡頂?shù)牡胤,風又大又冷,雖說不至于出現(xiàn)低溫癥,但陰冷潮濕也足以讓人惱火。
從進入英國大農(nóng)村開始,只要有牧場的地方,就會看到沿途有不少綠色的箱子上面寫著grid salt(牲口食用鹽)。剛開始我不知道牲口也要吃鹽,按照grid salt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很難理解牲口和鹽到底有什么關(guān)系。
這只小羊就把grid salt的箱子當窩了,直接坐在里面。直到我靠近,它才驚恐地棄窩而逃。
翻了早上最難翻的一座山,來到一個叫Malham的村莊。Malham附近有高沼、山坳和一個小湖,地形比較豐富,有不少Duke of Edinburgh的團隊冒雨來這里訓練。上一回有提到Duke of Edinburgh,這里簡單介紹一下。Duke of Edinburgh并不是指現(xiàn)任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而是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Duke of Edinburgh's Award)的口頭簡稱,書面簡稱也叫DofE。DofE是英國愛丁堡公爵菲利普王子于1956年設(shè)立的,旨在鼓勵青少年設(shè)定適當難度的挑戰(zhàn)目標,從而自我完善,為國家與社會獻力,實現(xiàn)自我生命價值。
一路騎過去,貌似參加DofE的孩子們被眼下的皮肉之苦折騰得不輕,毫無享受自然可言,所以也不會像老鳥一樣和我打招呼。我也沒有游覽的心情,只想找個地方躲雨。不巧的是,靠近村莊的路給堵了,多繞了一會才到達村里,這時雨也小了點。
Malham村上的游人真不少,餐廳也很多。但顯然,我這身邋遢的行頭和這些土味小資餐廳是格格不入的。我沒有太大興致坐下慢慢享受午餐,打算停在路邊查查路,看看前面有沒有打尖的點。因為整個村子沒有屋檐可以擋雨,我就把車停在某家餐廳的窗戶跟前,這時一群英國游人就開始長舌了。其中一個婦女對同行的人說:“里面的人可能會覺得,她是在從窗戶外頭偷看我嗎?”
這就讓我有點不耐煩了(尤其我淋了一早上雨):我若做得不妥,你有啥高見就煩請跟我直言,那我修正就完事了。而且那也不是你家的窗戶,你是和我身份平等的游人,從我身邊做過,以為我聽不懂英文,對我含沙射影,這就沒意思了。要是我稍微上綱上線點,可能還會給你扣上個“種族歧視”的帽子。
當然,我沒有這種膽量去直接回應她,而是默默地把車推到樹下,風讓搖曳的樹盡情把雨點甩到我身上——這也太孬種了吧。你也許會想,這不是什么大事,但為什么我要把它寫下來。那是因為,無傷大雅的指指點點,也是英國國民特性的一種。你心情好的時候,也許會覺得它還蠻可愛的,但若心情不好,你會很想大喊:Excuse me, did I ask you for your opinion?! (不好意思,請問我有請您指教嗎?)
我坐在幾乎毫無遮擋的巴士站,吃了早上做好的三明治當午餐。這時雨是徹底停了。
就當我把手機架好,擺正車把,準備出發(fā)時,突然聽到有人朝我大呼:“你怎么在這?!”
我抬頭一看,原來是昨晚在旅社碰到的那對父子。在此再次相遇,這倆人和我都由衷地興奮。這位父親很真誠地跟我寒暄:你怎么來了呀?天氣怎么樣?吃了嗎?下午要去哪?我一一作答之后,他又仔細打量Astolfo的配置,說這車真不錯,下午要去哪?
寒暄持續(xù)了五到十分鐘才算完,這也是英國國民特性之一。曾經(jīng)有人講過一個笑話,他每次去老丈人家里做客,臨走時不說上五十次“再見”都走不了,甚至引擎打著了,后視鏡都調(diào)好了,還要把車窗搖下來,微笑揮手再見才算完。如果這套流程沒走完,恐怕會被視為禮數(shù)不周。
下午天就放晴了,太陽熱辣辣的,永恒不變的是:四處毫無遮擋。騎在干燥的土路上,好像那下了一早上的雨只是一場夢。
下午的經(jīng)歷平淡無奇,沒多久就來到付費營地。營地老板娘確認了我有足夠的現(xiàn)金,才從馬路對面過來給我開門,原因是她家沒pos機,不想白跑一趟。
和我同住的有一隊DofE的孩子,指導員把他們放在這里就走了,還有一個無人看管的帳篷,旁邊停著一輛自行車。帳篷和自行車駝包的牌子我都沒見過,光看裝備,不太像是歐洲本地人。
整個營地只有一個插頭供我們充電,但已經(jīng)有人充上了。我去了趟超市,洗完澡,在廚房排隊充電,和一個DofE的女娃聊了一會,女娃很開心這是最后一天了,明天終于可以回家洗澡了。后來來了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原來那個“無人看管”的帳篷和自行車是他的,他剛才在帳篷里睡覺休息(大白天的)。老人在蘇格蘭格拉斯哥長大,后來去了澳大利亞當巴士司機當了大半輩子,這次回英國探親,順便騎車周圍看看。他騎的是最近在歐洲很流行的半電動自行車,上坡可輕松了,不過車也很重,因為有電池,托運過來也很麻煩。聊了差不多一小時,也不知道聊了啥,反正輪到我充電了。
今晚不想做米飯,打算炒個菜,烤兩片面包但主食。燒水的時候,順便接火把面包給烤了,節(jié)省燃氣,如果手烤熟了,還有肘子吃。營地就在大路邊上,這是這一帶唯一的一條主路,即便到了晚上也還挺吵的,但這么累,也無所謂了。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Sylvia
8年間騎行19國、共24000公里。 公眾號:拉比卡諾之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