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德瑞奧三國騎行之旅(三)騎車與汽車的天堂
看到這樣的小車,我不禁在問什么是汽車文化?在德國,我能見到十幾歲的小孩騎著小型越野摩托穿越叢林;見到更小的孩子開著類似上面大小的車子跑在山丘;看到汽車博物館里面摸這摸那的小孩。在孩子們眼里汽車應該是各種技術(shù)的集合體,汽車是可以自己駕馭娛樂的機器,汽車是體現(xiàn)自己個性可以隨意打造的玩具。汽車是一本教科書,它可以講述歷史、講述人文、講述科技。而我們的孩子,只知道鄰家孩子的爸爸開的車比咱們家的是否高級。
展廳中還有很多摩托車展出,所有的摩托車都修復的接近完美,幾乎都和當年剛出廠時一樣。和汽車相比,一點都不含糊。對于這些展出的摩托車,我并不了解。雖然上中學的時候開過建設125,父親經(jīng)常開單位的幸福250,但一直對摩托車并不來電。反倒是現(xiàn)在,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買輛摩托車通勤的想法時常會浮現(xiàn)出來。去年在臺灣的騎行讓我充分了解到摩托車對于臺灣百姓的重要性,而大陸對摩托車始終處于高壓態(tài)勢。對于一種既環(huán)保又快捷的交通工具為什么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多少有些不理解。
展覽館內(nèi)還有大量的軍事及農(nóng)業(yè)等題材的展品,由于本人對于這方面的知識更是匱乏,因此就展示幾張個人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照片吧。
看完辛斯海姆汽車與技術(shù)博物館,個人感覺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展覽館,里面很全面的展示了上世紀中期汽車及軍事工業(yè)發(fā)展的程度。雖然現(xiàn)在汽車及軍事工業(yè)更為先進,但始終沒有脫離展覽館中的基礎原理和結(jié)構(gòu)。所以,相對19世紀的馬車年代,這里的展品則是顛覆性的。
這個鏈接是博物館中那個年代機械音樂的代表,可以真正了解到當時機械大師們的智慧!即便在今天,這也是獨一無二的。
參觀完辛斯海姆博物館,已經(jīng)接近下午2點。想著還有70多公里才能到斯圖加特,一路飛奔不休息也要至少5點才能到保時捷博物館,那正是停止入館的時間。因此,徹底放棄趕路,想著接近7點天黑前能到斯圖加特就ok了。
實際騎行這段路還是比較辛苦的,由于這一路都是起伏的丘陵,但個坡雖然不辛苦,但起起伏伏的坡特別多。不過路上的風景自然沒的說。
一路上難得的好天氣,這樣的照片是否會激發(fā)很多騎行愛好者的騎行欲望呢?
由于在一段下坡路上沒有控制車速,車子的前胎被碎石刺爆了。起初我還以為只是內(nèi)胎爆了,于是換了個新的內(nèi)胎打足氣有繼續(xù)騎行。沒過多久還是在一段碎石路前胎又爆了,于是我把車子停在路邊的椅子上,開始處理輪胎。這時才發(fā)現(xiàn)是外胎外側(cè)被刺了個小洞,這兩次爆胎都是因為內(nèi)胎暴露導致。不過,后面再騎起來只要能一直在柏油公路騎行,砂石路慢一些就不會再爆胎,至少我是提心吊膽又騎了200多公里。
修車和休息的地方是距離施偉根不遠的一片草地,也是一個開放式的高爾夫球場,草地上有5-6個大人和小孩在那打高爾夫,應該是一家人。不一會,一個男的走過來,問我是否遇到什么問題是否需要幫忙。我示意手中的工具說一切ok。于是他問我要到哪去,我回答斯圖加特!皻W,還有60公里,不過看你的樣子,天黑前應該是能到嘍!”。很高興我能聽懂他說得英文,大致就是這個意思,我也微笑著表示感謝。于是,他沖著走過來的家人喊了幾句德語,估計意思是不需要幫忙,回去繼續(xù)打球。那些婦女和孩子沖我揮了揮手就徑直回去玩了。其實,在來騎行德國之前,就一直擔心會有比較嚴重的問題發(fā)生,比如摔車無法繼續(xù)騎行。我就想著像古月和劉暢(公路片”搭車去柏林“的行者)那樣搭車走。畢竟我的車子前后輪都是快拆,德國人又以旅行車居多,搭上我和自行車應該沒有問題。還在問題沒有這么嚴重,并且事實證明德國人也確實愿意幫助你。為什么這么說,不僅是這個男人,在我快修好車子的時候,一位坐在電動輪椅上的老人到我跟前,用德語和我說了一大堆話。雖然我只能聽懂關(guān)于”問題、去哪、辛苦“之類的詞匯,但我知道他是在問我是否需要幫助,甚至試圖和我聊天。怎奈我德語只會寫基礎詞匯,英語也不能隨意交流。但比比劃劃還有挺有效果的,老爺子就這樣比劃也和我呆了20來分鐘,溝通的內(nèi)容大概是需不需要打氣的東西,需不需要喝水、吃東西。我從哪來,旅行計劃大概怎樣等等。我說歡迎他來中國,他指指自己的輪椅,表示去不了。
呵呵,確實如“搭車去柏林”里面所講,有時,語言不通并不重要。相互的表情、手勢就足以做一些簡單的溝通。這位德國老者,很顯然他很欣賞一個外國人這樣的旅行方式,以及自己具備一定的問題處理能力;蛟S在德國,騎自行車更多是傾向于專業(yè)公路或越野,年輕人都是針對性的玩。像這樣的長途旅行方式,我見到更多是中老年人,年輕人比較少。
農(nóng)田里作業(yè)的拖拉機,正值十月,這邊都在收玉米
大約晚上6點半,順利到達斯圖加特。城市靠著山,一部分在山下平原,一部分在山坡上,風景還是不錯的。到了旅店,服務人員正在樓下等我,因為今天預約入住的只有兩個人,除了我還有一個美國人,我算來的早的。他告訴我房間號,鑰匙就在門口地墊下,明天早晨8點早餐。我把自行車停在車庫,見那服務員走了。我正納悶,便看到門上貼著一個英文標簽,意思是:“xxx游客,你的房間號是xxx,鑰匙在地墊下面,明天8點早餐”呵呵,這個懶家伙!
在房間洗完澡,便出來溜達,直奔火車站。由于自己從來沒有買過火車票,因此來到服務臺。講明行程后,服務人員給我打了一張行程單(左邊),是明天早晨由stuttgart至singen,再由singen至konstanz至zurich。由于我是要攜帶自行車,所以這些車次的銜接都是支持自行車運輸?shù)。中間的票據(jù)就是火車票,說明全程乘客的費用是60歐元,自行車的費用是10歐元。右邊中間的標簽告訴我乘車的時候貼在自行車上,下面的票據(jù)是我信用卡付款的憑證。
票面金額和我在diebahn.de網(wǎng)站查詢的價格一樣,車次也都一樣。至于怎么查詢和乘車,我會專門寫個介紹出來,供希望出行的朋友參考。
未完待續(xù),下一篇,去瑞士感受湖的繁華與靜謐。
責任編輯:Lnicol
上一篇:山馬黨有黑歷史:筲箕窩越野一日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曾從事IT行業(yè)15年,現(xiàn)為自由職業(yè)者。2006年加入騎行隊伍,山地公路雙修。熱愛大自然、熱愛騎行,樂于與熱愛騎行的朋友交流分享。除騎行北京周邊路線外,也騎過環(huán)臺灣等國內(nèi)多條經(jīng)典路線,以及公路車騎游歐洲多國,有志為騎行運動及自行車文化進行普及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