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說起安徽,很多人第一印象莫過于是聞名的黃山,然而此次車友探訪古徽州,卻是游玩當?shù)氐牧硪环谰啊掳步R环剿琉B(yǎng)一方人,車友騎行于岸邊上,給我們描繪了不一樣的徽州文化。
騎行里程:135KM
騎行時長:2天
路線特點:最深最濃的皖南春色……
實際路線:歙縣城---霞坑---石潭---昌溪---深渡鎮(zhèn)---棉溪---綿潭---漳潭---坑口---瀹潭---南源口---浦口---朱村---義成---雄村---歙縣城。
新安,在現(xiàn)在行政區(qū)劃上,自然是找不到的了,已經(jīng)和她曾經(jīng)的另外一個名字“徽州”一樣,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現(xiàn)在這里,叫“黃山市”。
當年,那個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的老人,不過順口說了一句“要把黃山這張牌打好”,于是,人杰地靈物華天寶的古徽州,被改成了轄境內(nèi)一座山的名字,而最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徽州,卻在官方的表述里成了一個陳跡。
一座黃山,即使再好,也怎么能代表一個地方的全部?
實際上,無論從歷史底蘊還是現(xiàn)實影響來說,新安江才更能代表徽州的精氣神,江發(fā)源于休寧縣境內(nèi),稱為漸江,一路往東,在歙縣浦口與練江匯合,就是新安江了;再往下,稱千島湖;再往下,是富春江;再往下,稱錢塘江。
看看這么熟悉的名字,這江,是詩歌的新安江。
我就騎行在這詩歌的江岸。
線路是:歙縣城---霞坑---石潭---昌溪---深渡鎮(zhèn)---棉溪---綿潭---漳潭---坑口---瀹潭---南源口---浦口---朱村---義成---雄村---歙縣城。
D1:歙縣城---霞坑---石潭---昌溪---深渡鎮(zhèn)
D2:深渡鎮(zhèn)---棉溪---綿潭---漳潭---坑口---瀹潭---南源口---浦口---朱村---義成---雄村---歙縣城。
其中的昌溪--定潭--004縣道--深渡。這是新安江山水畫廊的起點,顧名思義,從這里可以買舟東下直到千島湖。
一車一騎,我游走在新安江兩岸的春色里。
石潭
員公支祠 昌溪
雄村距歙縣縣城7公里,現(xiàn)在搞旅游開發(fā),全程又寬又平的黑色路面,除了兩個大上坡,在上面踩單車的感覺還真是爽。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遷,取《曹全碑》中“枝分葉布,所在為雄”句改名為雄村。這個村子出過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名臣曹文植、曹振鏞父子尚書。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
歙縣的綿潭、樟潭、瀹潭合稱“三潭”,這里和福建莆田、浙江黃巖和溏棲以及蘇州太湖東西山并稱為全國五大枇杷產(chǎn)區(qū)。X004公路就在滿山的枇杷林中穿行,現(xiàn)在還不是上市的季節(jié),到了五月中下旬,該是枇杷飄香的時候了。
昌溪道中
昌溪向來號稱“歙南第一村”,村內(nèi)分上村和下村,上村為吳氏古村,下村為周氏古村(又叫周邦頭)。昌源河從村中流過,由此不遠,就是深渡。按照官方的宣傳指南,是這樣介紹:
昌溪古村落始建于唐,是徽州古文化的縮影。
目 前被定為“縣!钡挠刑、員公支祠及木牌坊、周氏宗祠、忠烈廟、姚氏貞節(jié) 石坊、吳承仕故居等。昌溪村坐西朝東,清澈見底的昌溪河為屏,后有層巒疊翠的來龍山為障。自明代始,就砌筑了南自靜庵、北至“務本堂”的長達3公里的古建 筑群。其中有石拱橋、亭閣、宗祠、水口、書院、古廟和民宅等。
村中有池塘20多處,古井更多,民宅鱗次櫛比,撲朔迷離,宛如迷宮。
昌溪歷史文物繁多,生態(tài)絕佳,迄今仍保存有樹齡達幾百年乃至千年的古銀杏、古樟、古松、古羅漢松、古櫧懷樟、古槐、古采欏等名貴樹種。
昌溪河奔騰不息,河水清冽,一路伴我到村中。河畔青山翠竹,綠草如茵。一座座粉墻黛瓦的小村,不時的出現(xiàn)在視野。
午飯后從坑口繼續(xù)往前,還是江邊的羊腸小道,窄僅可兩人側(cè)肩而已,右側(cè)就是新安江,在這樣的山路上騎行,真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絲毫的怠慢,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失足青年。
坑口往前是瀹(yuè)潭村,這瀹字很冷僻,感謝電腦,要是讓俺用筆寫的話,還真不一定寫得出來。這里,距離歙縣縣城就已經(jīng)不遠了。歙縣是徽州府治所在,現(xiàn)在正在重建徽州府衙門搞旅游,無可敘述者。倒是古漁梁壩、紫陽橋值得一看。
新安江-- 練江渡口
從深渡到漳潭的這一段新安江面,有游船來往,這里就是游船的終點,遠處郁郁蔥蔥的,是一棵七八個成年人也合圍不了的千年古樟樹 ,古樟樹被圈了起來賣門票,游客下船后花上八十元,就可以看一眼這棵現(xiàn)存的徽州最古的樟樹。
沿著江邊小道,是密密的茶園和枇杷林,再往深處,是一個叫瑤川的小小村落,只有幾戶人家,百年老宅緊鎖,任雨打風吹去。
小梅口村 爺孫倆在撿曬好的梅干菜
說到徽州的食,最出名的就是臭桂魚、毛豆腐。不過要俺說起來,這里的鮮筍燉火腿才是無上的美味,然后就是梅干菜扣肉了。新安江邊人家,幾乎戶戶門前都攤著大大的竹匾,里面曬著筍片、豆角、梅干菜、雪里蕻……
深渡一直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當年的徽商就是從這里下江南,開始他們的經(jīng)商旅程的。
現(xiàn)在這里每天還有發(fā)往浙江千島湖的客輪,至淳安約4.5小時。這段行程值得強烈推薦。
漁梁街是歙縣僅存的幾條老街之一(在縣城里,斗山街更有名),這里曾經(jīng)是徽州府的水陸碼頭,當初從杭州過來到徽州府的船舶,就到這里為止。這條街也是當時徽商外出經(jīng)商往返的必經(jīng)之路,府衙官員們出門,也必經(jīng)此街。這千米的老街,堪稱“徽商之源”。
街上有巴慰祖故居(喜歡篆刻的不可能不知道這位大家)、李白問津亭(太白迷路了?),沿著小巷往下,就是著名的漁梁壩。
X004縣道從棉溪口開始,經(jīng)綿潭、漳潭、薛潭,一路就沿著新安江蜿蜒往前,風景如畫。這里盛產(chǎn)枇杷,這時候已經(jīng)打果,手指頭大小的枇杷累累枝頭。江兩岸有很多小渡口,欸乃一聲山水綠,輕舟往來,不時劃破平靜的水面。
我們從樟樹灣渡口過了江到了南岸,還是沿著江邊騎行,油菜花就在身邊盛開,香風熏人人欲醉?涌谑沁@里一個比較熱鬧的一個小鎮(zhèn),到這里的時候,已經(jīng)下午一點鐘了。
紫陽橋,初名“壽民橋”,位于歙縣城東南漁梁壩下,練江之上,因西近秀麗的紫陽山麓,故名。是歙縣最高最寬的古橋。
橋建于明萬歷年間,為九孔石拱橋,長140米,寬10米,高14米,孔 徑12.4米,所用石料為紅砂巖。為了適應練江洪水的浪高流急,橋墩分水,尖建得幾與橋面同高,以便增加分洪的力度,是為江南諸石橋中罕見的奇舉。
樟潭 新安江
在昌溪古村,靜靜地走,靜靜地看,面帶微笑,把步子踏在歷史與現(xiàn)實交錯的地方,最能感受到遙遠的過去那曾經(jīng)的文脈渾厚。
不經(jīng)意走過那一幢幢精美的磚雕門樓下虛掩的朱門,仿佛時光倒流,那親切而熟悉的氣息讓人醺醺然而誤以為自己就是歸人;在小巷里走著,思緒也會隨之曲折縈迴,不小心就走入了自己的心里,沉浸在深思中不能自拔,直到巷盡人語,豁然開朗,方驚如履百年,恍若隔世。
在明人周楫的擬話本小說 《西湖二集》里道:吳王妃孝,寒食節(jié)必歸臨安,錢鏐甚為想念。一年春天王妃未歸,至春色將老,錢鏐寫信說: “陌上花發(fā),可緩緩歸矣。”
如果把這九個字譯成白話文,就是:親愛的,春天到了,百花也盛開了,愛妃你可以一邊輕嗅著彌漫于田陌間的陣陣花香,一邊慢慢動身回家了。
回家……在回蘇州的路上,卻發(fā)現(xiàn),一顆心依然游走在四月新安江的花香里。
責任編輯: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