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品功能順暢使用。
前“車隊經理”的思考:高校車隊該怎么管理?
編輯按:本文作者何宇杰曾擔任貴州高校聯(lián)隊隊長一職,從2015年中旬至2017年底一直負責車隊的活動策劃、贊助洽談、推廣宣傳,在車隊管理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經驗。如今他已卸任隊長一職,退居二線。不過他仍有許多經驗與大家分享,如果你恰好在一支高校車隊成長,那么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f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現象:某些一兩年前還很牛的高校車隊,不知不覺中就“不那么!绷,甚至已經漸漸淡出大家的視線。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了這樣的情況出現呢?
高校車隊隊長如何讓自己的隊伍一直牛下去呢?
去年6月份,我的小情人(單車)壞了,因為那段時間臨近大學畢業(yè),為了順利畢業(yè)我也是花了很多心思,沒精力去管單車的事。先是放在車店三個月,之后拿回家就一直放到上上周,前后大約10個月時間。這10個月時間都沒騎車,10個月的工作工作再工作,讓我逐漸失去了思考的習慣。終于在上上周,我把單車修好并且在下班后的夜晚都出去溜溜;周末更是參加了大學城多校聯(lián)誼的騎行活動——騎向平壩萬畝櫻花園!
說來也奇怪,騎車的過程當中就喜歡思考一些問題,比如高校車隊該怎么管理,才能讓自行車競技文化在高校圈子里得到保持和發(fā)展?這就是我當時思考其中一個點。
后來我就想以我大學四年的經歷來說說關于這個問題我自己的觀點吧!
經過2013年高考后的兩個月的暑假決定不去讀華東地區(qū)那所不錯的有部分一本專業(yè)的“二本高校”一心回貴陽、再到復讀的2014年高考低水平發(fā)揮,我以僅高出分數線一二十分的二本分數忐忐忑忑的填報了貴州民族大學,最后成功被其他大佬擠出來滾到三本行列,最后成功以三本界的高分被某三本高校錄取。
九月進校,十月份在幾個志同道合的學長的幫助下成功創(chuàng)建了學校的自行車社團,我的初衷就是召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順便自己當個自行車協(xié)會的會長會覺得挺牛的。
十二月,同樣是幾個在志同道合的學長(不過是別人家學校的),通過他們的熱心發(fā)起,我們一起建立了貴陽高校自行車聯(lián)隊(主攻競技)。
一開始大家覺得都是對自行車競技熱愛的人所以不需要什么隊長之類的管理人員,所有都會自覺訓練提升自我愛護這個團體。
事實證明,這種過于理想化的狀態(tài)是很難長存的,幾個人的隊伍越來越散漫。2015年上半年(具體時間不記得),大家覺得已經到了不得不選管理人員的地步了,正好大家都認為我才大一時間多,對隊里的事還挺上心,就推舉我當隊長,就這樣,成為了車隊的第一任隊長。這一當,就當到2017年12月。在車隊三周年慶典上宣布卸任隊長一職,轉做車隊經理繼續(xù)協(xié)助新任隊長管理車隊。
貌似有點跑題哈,咱們回歸正題:高校車隊該怎么管理?
1、領導者你要認清自己:你是什么類型的領導者
曾為華為、騰訊等大型企業(yè)提供過企業(yè)管理咨詢、擔任過普華永道和IBM咨詢顧問的倪云華說:領導者可分為命令型、愿景型、親和型、民主型、標桿型、教練型等六種類型。從字面就能輕松想象出這幾種類型各自是什么樣子。那么你對號入座一下,作為車隊領導人,你是什么類型?
這里我勸你去查一下這些類型各自的優(yōu)缺點,你就能找到你容易犯的錯誤和這個性格帶領車隊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回看我管理車隊的這幾年,從車隊發(fā)展的角度來講問心無愧,但是針對個別的隊員來講卻是有很多愧疚的、對他們缺少了那么一些公平性。
比如2017年貴州聯(lián)賽的團體年終獎金留了很大一部分來作為車隊公費,主要用于2017年冬季車隊隊員的冬訓期間的住宿以及其他開支,2018年大家用一整年漂亮的成績單來回報車隊。但從隊員來講,他們奮力比了全年五站賽事卻只拿到極為少數的獎金分紅是不公平的,特別是即將畢業(yè)而不參加冬訓的。
從整體來講我是著眼于大局,忽視了個人。當然這個事也有少部分同學反對,但是我堅持這么做并且堅信這一定會有更多的回報。2018正如我所愿。
當然,除了這些我也有很多民主的時刻,比如很多時候做決定都是經過大家討論得來的。綜合起來,認為我是命令型、愿景型的、親和型、民主型、標桿型都有,相對來說命令型和愿景型的比例會高一些。其他時候,面對不同的情況我會有自己不同的處理方式,當然也將這兩種類型的弊端體現出來了。
但是總結一點:作為一名隊長,你不是當老板,你更多的是要服務車隊、服務隊員,站在高遠的角度去看待團隊的發(fā)展,需要你有遠觀四面的眼光。當然,光是認識到這一點不夠的,不信你看:
2、再牛的計劃,都不及你的行動來得實際
哈弗商學院前院長波特說過這么一句話:在企業(yè)運作中,其戰(zhàn)略設計價值只占10%,其90%的價值都來自于執(zhí)行。管理一個團隊,要把他當成一個企業(yè)來打造,想要讓企業(yè)賺錢,首先得讓你的企業(yè)變得值錢。怎樣才能讓企業(yè)值錢呢,這就需要團隊的執(zhí)行力來作為強有力的保障了。
2015年時,看著其他建立的早的車隊的周團練如火如荼,當然,這是人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我覺得我們需要借鑒。當時才大二、擔任隊長不久的我為了讓大家的實力得到鞏固和提升、增強團隊核心凝聚力。左思右想從提出想法到實施下去,經過了一個多周的時間。
這時候命令型的我就體現出來了,要求車隊隊員每個人都必須參與周團練,從前面兩周大家被強制參與,到漸漸主動參與并帶動身邊車友參與到我們的團練來。這一切,如果沒有足夠的執(zhí)行力,是很難得以推廣的。
再之后,環(huán)大學城自行車賽舉辦,以賽事舉辦為契機,將60公里一圈的環(huán)貴安新區(qū)團練路線改為7公里一圈的環(huán)大學城路線,發(fā)動更多的同學加入到夜騎,從開始的十幾個到后來的幾十個,整體氛圍越來越讓外省的小伙伴,離不開車隊小伙伴們每一次的積極組織和響應。
2017年 ,為了激勵更多的車協(xié)小伙伴加入到我們的夜騎隊伍,經過一周多的時間去做策劃、拉贊助、做推廣宣傳、組建我們的“賽事組委會”等一系列的工作,順利推出“花溪大學城自行車校際聯(lián)賽”,以每周發(fā)些小獎品、記錄積分、年終獎金獎勵等方式執(zhí)行下去。開賽第一周人數達到了150人左右,出大學城和花溪高校外,還有部分30多公里外的金陽的院校、40多公里的貴州師范學院、50公里左右清鎮(zhèn)市職教城隊伍、部分社會車友都集中到了大學城。
還記得開賽當天的白天時間,那是第一次因為人數過多讓我緊張到吃不好飯!
開賽當晚,第一次把執(zhí)勤的交警蜀黍吸引過來,第一句話就指向了我:誰是帶頭的?雖然心里很沒底,但是我還是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緊張但是很有條例的給交警蜀黍講述我們這個活動的由來(帶學生走出寢室、發(fā)展體育運動等等這些吹牛逼的大話。當然,這是我在白天想好的。經過交警蜀黍的一番囑咐后,我們的活動順利啟動并延續(xù)到了學期結束。這一路走來,最不能缺的就是團隊的執(zhí)行力特別是我們的吳通悅同學每次都在以裁判長的身份為這個活動付出著。
從每周的隊員團練延續(xù)到后來發(fā)展成大學城的自發(fā)性活動,少不了隊內隊員的付出和強大的執(zhí)行力、以及各車協(xié)負責人的協(xié)助管理。正是這一個有序的“組委會”團隊執(zhí)行力的見證。正是因為我們的“賽事”越來越“值錢”,才讓商家企業(yè)愿意提供贊助,讓我們的“賽事”延續(xù)下去。正式因為我們的團隊越來越“值錢”,企業(yè)才會為我們團隊提供商業(yè)贊助,為團隊發(fā)展提供強大支撐。
3、隊員出成績后轉商業(yè)隊成為高校車隊的軟肋?
高校車隊隊員出成績后轉商業(yè)隊的這個現象似乎在整個中國高校自行車界都是普遍存在的。作為一名車隊的領導人,你可能從發(fā)現那個不錯的苗子,到招他入隊,寄予很大的期望、動用車隊很多的資源一路將他培養(yǎng)成為一名“大神”。當他在圈內逐漸由了一定的名氣后,就會成為某些商業(yè)隊拉攏挖掘的對象,在別人提供經濟補貼、器材裝備贊助等各方面支持時,實力一般、沒有經濟實力、贊助力度很有限的時候,待在高校車隊與商業(yè)車隊的待遇就會漸漸形成對比。遇見這樣的情況,作為剛剛從一枚小白走來的小有成就的車手,誰不心動?有更好的福利待遇、有更大的發(fā)展平臺、有更多更好的資源,誰不想去?換做是我,我也想去! 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嘛!
那么,怎樣才能讓人員穩(wěn)定、留住車隊的“大神”呢?在這方面,我是怎樣讓我們的隊員留住的呢?
我的答案是:“不留!”。
這么說吧,我沒有讓那些有想法轉入商業(yè)隊的隊員留下來。2018年夏季,我親自挑選的下一任隊長轉入了貴州山地自行車隊,這連隊長都轉了,車隊還怎么生存下去?事實證明我的眼光不差 ,在進入貴州山地自行車隊后,他依然管理著車隊內部的事務,帶領著車隊隊員們征戰(zhàn)賽場,生活、比賽都跟隊員們一起。僅僅是在比賽時穿了件別的隊伍的服裝,另外報了個隊名。
這樣的場景讓我由衷的驕傲,咱們的隊伍里團結一致的精神讓人感動,以至于讓人走了都還那樣不舍。
隊員往更大的平臺去了不可怕,怕的是作為領導人,你還不知道努力去建設你的隊伍,讓你所管理的這個“平臺”變得更大更強!
曾經因為“怎樣留住自己車隊里的大神?”這個問題,我問過一些其他的車友他們的看法,多數人都說最好的辦法是多拉贊助,贊助條件好了大家就都愿意留下!
但我不這么認為,面對隊員走向商業(yè)隊這件事,我們應該高興,正因為我們是一個正能量的團隊、是一個能讓人成長的地方,才會培養(yǎng)出這樣具有商業(yè)價值的“大神”!
話又說回來,如果你的團隊是一個積極向上、團結一致、凝聚力強大的車隊,那么不用你留,大家都自然的會留下來。外面的花花世界確實好玩,但是怎么會有家里溫馨呢是吧?
出成績后離隊的情況在我們隊伍也發(fā)生過不止一次,但是最后我總結了一下大家離開的原因和最后對這件事的看法,大家都是當時沒有經歷住外面的誘惑,在“車隊老板”面前有苦不敢說,最后回來找我說想回到咱們單純又正能量的高聯(lián)團隊!
作為一個車隊管理者,隊員去了那個“更大的平臺”之后又請求重新入隊這樣的情況讓我有些許的驕傲,說明咱們的隊伍真正成為了大家的“家”,游子總會在走累了的時候想著要回家,因為家里才是他們的港灣。
驕傲之余最應該做的就是不斷發(fā)現新苗子,培養(yǎng)新人。
要有“一代更比一代強、前浪拍在沙灘上”的理念,高校車隊的隊員就算不轉入其他隊伍,終究也會經歷入隊、成長、畢業(yè)、工作這樣的過程。把新老更迭給做好,才能保證車隊的活躍度!往往在這方面做的好的高校車隊都不會差,不信你去調查!大學里最不用擔心的就是人員問題,在大學里永遠也不會缺少新人,一屆走了會有下一屆。只要你肯關注高校自行車競技的圈子,你會發(fā)現很少有人能一直霸占著前幾名,甚至有時候站上領獎臺的還會是個你壓根就沒聽過的名字。
所以隊員出成績后轉商業(yè)隊這件事能成為高校車隊的軟肋?在我看來:不存在的!
高校最不缺的就是人才,缺的是作為一名領導者,你發(fā)現人才的眼光。
那么問題來了:怎樣發(fā)現苗子、擴招新隊員?
新的一篇文章會在近期推出,讓今天這個話題繼續(xù)深入!敬請期待!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何宇杰的杰” ,作者何宇杰,原文標題《退居二線后的思考:高校車隊該怎么管理(上)?》
責任編輯: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