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公路車尺寸的修正理論
立管的角度
當我們把上管的長度作為比較車架的標準的時候,必須保證這個比較的前提條件成立:兩個車架的立管角度是一樣的。因為很明顯對于一個車架,立管角度的改變必然導致上管長度的改變。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例子,假如現(xiàn)在有兩個車架A和B:A架上管長58cm,立管角度72度;B架上管長57cm,立管角度73度,其他方面兩個架子參數(shù)一致。這兩個架子的上管長度雖然不同,但是如果我們把A的座墊從座墊導軌上向前移動大約1cm,那么這兩個車架的使用者就會擁有一樣的騎行姿態(tài)。
雖然立管的角度也是很重要的選擇標準,但是用戶沒有選擇的余地,因而常常被購買者忽略。因為對于某種型號的批量產(chǎn)品來說,制造商已經(jīng)這一尺寸選擇好。(當然現(xiàn)在廠家也會使立管角度隨著上管長度做微小調(diào)整,但是一個立管長度還是固定的對應著一個立管的角度,所以用戶仍然沒有辦法把立管角度作為選擇的一個變量。)
通過座墊在導軌上前后移動可以精細調(diào)整座墊的合適位置,但如果偏差較大超出了座墊的調(diào)整范圍,還可以利用特制的座管和座管附件來對騎姿態(tài)做一個較大的調(diào)整。
座墊的前后位置
座墊相對于五通的位置是一個影響騎行舒適度的重要因素。
自行車上對騎行者身體重量的支撐來自來自3個位置:
座墊對臀部的支撐
腳踏對腳底的支撐
手把對手掌的支撐
其中,臀部和腳底應該承擔身體的全部重量。而手掌不承擔身體重量,這個支撐點(嚴格來說叫接觸點)主要用來控制自行車的方向的。許多騎行者就是因為騎行姿態(tài)的錯誤造成手部承擔了太多的重量而導致手臂手腕疼痛。
手掌,手腕,肩膀和頸部的疼痛常常是由于手把調(diào)整不當造成的。這里座墊位置貌似對于這幾個部位的疼痛并不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來作個試驗:
站在一個空地上,壓低上身并前頃,擺出騎車的姿勢;(這個沒有問題)
靠墻站好,試著擺上面的姿勢。
你會發(fā)現(xiàn)靠墻沒法擺出騎車姿勢,如果你強行擺這種pose,結(jié)果只有一種,你會向前摔倒。這是因為如果你的上身前頃,而臀部不能后移抵消上身的重量,那么你的身體就會因為無法平衡,重心靠前而摔倒。
騎車的時候也是一樣,大部分身體重量都應該由腳踏承擔,但是如果你的座墊太靠前,由于重心前移,你的腿不再能單獨支撐你的上身,因此你的一部分身體重量就會前壓到手把上。
施加到腳踏上力量的大小關(guān)系到騎手的騎行姿態(tài)。很顯然自行車運動員會施加更多的力量到腳踏上。對于自行車運動員,通常推薦“KOPS”的騎行姿態(tài)(這點大家參考以前的一篇文章“The Myth of "K.O.P.S."”,論壇上有對應的譯文),相應的立管角度范圍是73°~75°。立管角度根據(jù)車手的身體特征會有些變化,大腿較長(通常大個子)的運動員的立管角度小些,大腿腳短(通常小個子)的運動員立管角度大些。
對于休閑的騎行者,并不追求速度,不會拼命的發(fā)力踩腳踏,應該采用更為放松的姿態(tài)。這時自行車應該做這樣的調(diào)整,把座墊后移,與此相應手把也應該向后移并且相應的抬高一些,這樣騎行者上身就比較舒展,不會象比賽方式那么彎曲,因而更加舒適了。
最極端的要數(shù)鐵三和計時賽運動員,他們車子立管的角度非常大,有些人用的甚至是90°的車架。這種類型的車子一般使用休息把(aero type handlebars),并要求運動員的手臂承擔更多上身的重量。
上一篇:教你正確佩戴頭盔(圖文)
下一篇:怎樣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