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久違了的老朋友 臺灣騎行日記(3)路遇TT破風大佬
騎游黨丹尼爾85后IT行業(yè)民工,熱愛騎行十余年,自我定位騎游黨,偶爾會在自行車和鐵三比賽打個醬油,樂于分享騎行過程中那些美好的人、事、風景和感悟。臺灣第三次重游,日記旨在分享臺灣現(xiàn)在的騎行環(huán)境,美騎網(wǎng)每周五連載。微信公眾號:丹尼爾的騎行日記,歡迎大家關注和支持。
D21 臺東-恒春
今天的行程安排是從臺東沿著臺9線一路往南,經(jīng)過太麻里、大武后開始進山,翻越壽卡之后再爬幾個小坡后到達恒春,這條線路的里程剛好超過了我之前騎過的最長里程環(huán)千島湖138公里一點點,也算小小的破了下自己的記錄。
上午先陪太太騎了一下臺東濱海自行車道,臺東背山面海,四季溫暖,是一個非常宜居的城市。
路過網(wǎng)紅景點:臺東阿伯陋屋,據(jù)說這個房子是一位老爺爺完全靠自己一點一點搭起來的,不知道他現(xiàn)在是否還居住在里面。
此時的天空比較陰沉,抓起一片烏云丟的遠遠的,希望今天一路都是好天氣。
騎完濱海自行車道與太太依依不舍的分別,她下午會坐臺鐵回高雄,而我則直接出發(fā)開始今天的行程。騎了一段臺11線后來到和臺9線交匯的地方,從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緊貼著山和海修建的臺9線一路蜿蜒南下,十分壯觀。
和之前坐火車過來時如出一轍,越往南部天氣越好,藍天白云之下的太平洋格外漂亮。
正騎著突然從后面“追”上來一位騎BMC的小哥,寒暄幾句得知小哥是臺南人,今天從臺東北面不遠的都蘭出發(fā),目的地是走新臺9線騎到高雄。
在BMC小哥的一波強力領騎下我們很快到達了爬壽卡之前最后一個可以吃飯和補給的全家便利店,邊吃邊聊的過程中得知到小哥目前正在為3月份之后的一系列自行車比賽做準備,并且不吃葷菜,堅持純天然的飲食習慣,是一個非常有想法和堅持的人。我分了一個太太給的桂圓蛋糕給小哥,還拿了一條SIS能量膠送給他,告訴他以后參加比賽也許會用到。
吃完午飯后不久我就與BMC小哥分道揚鑣了,他走新修建的臺9線往西去往枋山,而我走老臺9線翻越壽卡南下去恒春。新臺9線開通后,車輛不用再走盤山路到山頂就能翻越中央山脈到達西部,老臺9線的車流量變得很少,非常適合爬坡訓練。
往上不斷爬升的同時能看到下面的新臺9線,BMC小哥走的就是那條路。
壽卡的海拔500米不到,在新臺9線開通之前是騎車環(huán)島必經(jīng)的一個關卡,而這個壽卡鐵馬驛站也是車友到此必打卡的一個點。
前兩次來到這里驛站都沒開門,今天運氣不錯,里面是一位無精打采的原住民妹子,如今受疫情影響,騎車環(huán)島的人數(shù)大幅下降,想必在這里上班應該也挺無聊吧。
驛站有在LINE上分享照片送明信片的活動,可惜我的手機無法安裝LINE,只能請原住民妹子拿出明信片給我拍了張照片留作紀念了,上面寫的獅子鄉(xiāng)是這片原住民聚集區(qū)的名稱。
過了壽卡之后是一段山上的緩下坡路,路邊的觀景臺可以看到這段為了保護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而沒有修沿海公路的海岸。
一段陡下坡之后就來到了東部海岸的一段最精華路段:旭海,顧名思義,旭海因為“旭日東升于海”而得名,這段東部最貼近海邊的公路車流很少,可以放慢速度,近距離的感受大海的美。
▲旭海騎拍視頻剪輯
旭海過后還有一些小坡要爬,一路疾馳,趕在天黑前到了恒春。
今天的晚餐需要好好補充一下,鎮(zhèn)上的這家牛肉面量很足,碳水、蛋白質(zhì)、維生素(還有一晚燙青菜)全都安排上。
D22 恒春-高雄
今天是連續(xù)4天的單車旅行的最后一天,上午我打算卸下駝包,先騎個恒春鎮(zhèn)西面的小環(huán)線,到白沙灣逛逛。結(jié)束之后回到民宿裝好行李,沿臺26線一路北上回到高雄。
恒春鎮(zhèn)相比觀光勝地墾丁住宿要便宜不少,我住的這家民宿1300多臺幣還包含早餐,可以憑餐券去附近一家連鎖早餐店使用,我用2張50元的餐券購買了一份套餐。
吃完早餐回民宿的路上經(jīng)過了南門,作為一座古城,恒春的幾座城墻都被完整保留了下來,看過當年爆火的臺灣電影《海角七號》的話一定有點印象,而這四座城墻我第一次單車環(huán)島時都有一一打卡,還有男主角阿嘉的家。
上午恒春的天氣比較陰沉,時不時還會飄些細雨,從恒春鎮(zhèn)上往西南騎十幾公里的沿海公路就到了白沙灣,這里是著名導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取景地,沒錯,就是少年派和老虎上岸的地方。
“早鍛煉”完畢,回到民宿稍作休息就出發(fā)了,臨近中午路上的天氣轉(zhuǎn)晴,而遠處的中央山脈上方則堆積了厚厚的云層,也許山上正在下雨呢!
經(jīng)過一個風景不錯的漁港,臺灣西部的海就是我們熟悉的臺灣海峽。
回到臺26線,車流量多了起來,今天因為是向北騎,所以又變成了側(cè)逆風,加上連續(xù)幾天的騎行積累的疲勞,速度有點提不起來。
快到枋山時也許是附近工廠的原因,藍天突然不見了,頭頂?shù)奶炜辗路鹜蝗槐灰粓F霧霾籠罩。
正拍著照片,突然一位車手以TT姿勢從旁邊快速通過,我趕緊加速跟了上去一探究竟,他的巡航均速穩(wěn)定維持在40+,從身上印有贊助商的隊服和線條分明的腿部肌肉判斷可能是一位半職業(yè)車手,硬跟了一小段之后拍了一張照片目送大佬遠去。
又到飯點,在路邊餐館點了一份咖喱豬排飯,右邊這個energy in能量補給果凍是之前在7-11買的,喝起來很爽口。
路上紅綠燈和機車數(shù)量的不斷增多代表著即將進城,高雄的南部是工廠區(qū),路上的空氣質(zhì)量變的越來越差,本來為了進便利店買東西而準備的口罩這時派上了用場。
騎到計劃好的騎行終點小港機場,我推車進入了捷運(臺灣對地鐵的稱呼)站,工作人員向我收取了正常車票一半的“自行車票”后為了打開了服務臺旁邊的專用通道。和火車類似,允許上自行車的車廂在車頭,坐定之后,我打開手機,該給愛車找個地方做個全面清潔了。
至此,4天的東南部騎行暫告段落,雖然不在最好的季節(jié),但這次行程中為了應對天氣的“隨機應變”、遇到的各色騎行者、發(fā)現(xiàn)的新路線都是有趣的經(jīng)歷。接下來我將以臺灣南部最大的城市高雄為中心,開始探索周邊的熱門騎行目的地。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四棟二樓小腦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