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luò)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初見新疆(3)獨庫公路篇D2 一日四季
作者書航長途騎行五年,形跡遍布20多個國家,一輛腳踏車,一個背包,用極簡的方式去看世界。疫情影響回歸國內(nèi)行,多圖預(yù)警,張張大片!皬膩頍o所求,所得皆驚喜”,歡迎評論和支持。
D2:烏蘭薩德克-喬爾瑪
早觀天象,掐指一算,今天天氣不錯哦!
我應(yīng)該是驛站出發(fā)最早的一批騎友,只為了把更多的時間留在路上。
果然,離開烏蘭薩德克不遠的一個彎道,一座雪山出現(xiàn)在視野里,這是我想要的風景,于是架好三腳架。。。。你懂的。
路邊的羊群,不管是在平地還是山間,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絕對不動。
轉(zhuǎn)個彎又一座雪山出現(xiàn),嘖嘖嘖。
來吧拍個照,要有山,要有雪,要有云,要有路,要有藍天,要有車兒。
今天繼續(xù)和奎屯河作伴,只是在藍天的映襯下委婉了很多。
沿著彎曲的道路騎行,繼續(xù)爬坡,海拔繼續(xù)攀升,不一會就站在了一個制高點,往右望去,便是一條又長又深的峽谷。
越往后,視野越開闊,景色也越大氣,風也越吹越大。
山體上被風化的痕跡顯得很重,遠看山體一面都鋪滿細沙,隨時又滑落的可能。
在路上,總有一座高山擋在你前面,不管路怎么在山間繞來繞去,你抬頭就能看見它。
但是千萬不要以它作為參考物,那樣你會感覺你不管怎么騎都是像是靜止狀態(tài),不如把注意力轉(zhuǎn)移開來,看看回頭的路和彎道,看看頭頂?shù)南,看看其他的騎行者。
在到達這座大山腳下之前,你將見識到今天路程上最漂亮的發(fā)夾彎。
只要慢慢往上爬,你總能找到好的角度欣賞這一切。
發(fā)夾彎的上面就是著名的天湯,私以為就是這兩個碩大的紅字,毀了這個小景致。
不過也無妨,這個小景點完全對不起這兩個字的氣勢,不過給了騎友停下來踹口氣,放慢節(jié)奏看看風景的理由。
很多山脈開始出現(xiàn)發(fā)夾彎預(yù)示著你快要到頂了,而在獨庫公路上,卻可能是在山腳。
其實后面的彎道更美,但是沒有好的機位,需要在無人機視角下才能看到,而我的小mini在狂風中搖曳得就像一個被欺負的老實人。
于心不忍,只好放棄了。
搖曳歸搖曳,但是照片在任何時候都要混的。
經(jīng)過一個不起眼的海子,終于喜迎666,這里距離埡口的哈希勒根隧道就不遠了。
越來越靠近雪山,也就越靠近埡口了。
在盤根錯節(jié)的山路上摩擦摩擦,終于來到今天的最高點-希勒根隧道,海拔也來到了3500。
此時此刻,應(yīng)該恭喜你,獨庫公路上最難爬的一座山已經(jīng)被你踩在腳下了。
站在山頂回望騎過來的路,是我最喜歡最享受的事情,沒有一腳一腳蹬上來的體驗,是不會明白其中的成就感的。
穿過沒有燈的隧道,來到B面,迎接的你是更廣闊的雪山和24km的下坡。
A面和B面最大的不同就是色彩。
獨庫公路上一天體驗四季的感覺并不是夸張的說法,不單是天氣的變化像四季,在色彩表現(xiàn)上也挺符合。
在A面是秋季的黃色,給人光禿禿的感覺,而B面則是春天的綠色,漫山遍野的植被生機盎然。加上像冬季白雪皚皚的山頂,和山底夏季炎熱的喬爾瑪,共同組成了一幅四季的畫卷。
前段時間網(wǎng)上流傳獨庫公路大堵車的情況,看的讓人有點擔心,不過今天這次運氣挺好,沒有這么嚴重,也是因為新疆的防疫比較嚴格,所以進入喬爾瑪?shù)牡缆放牌鹆塑囮犻L龍。
喬爾瑪位于G217和S315道路交會處,連接獨庫公路和百里畫廊,占盡地理優(yōu)勢,自駕,旅摩,騎行的人流匯聚于此,所以這里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所以喬爾瑪?shù)奈飪r應(yīng)該是獨庫公路上最高的了。
喬爾瑪最值得去的地方當屬喬爾瑪革命烈士陵園。
為了修建這條公路,數(shù)萬名官兵奮戰(zhàn)10年,其中有168名筑路官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沒有他們無怨無悔的付出,哪有今天獨庫公路天塹變通途,如今他們都安靜的長眠于喬爾瑪烈士公園內(nèi),因此很多經(jīng)過此地的游客都會抽出時間去悼念當時的筑路英雄。
門口坐著曾經(jīng)筑路的老班長陳俊貴,如今已是這里的守陵人,繼續(xù)守護著當年的戰(zhàn)友。
有時間的話可以坐下來聽聽他講述當年的故事。
1979年,陳俊貴隨所在部隊到新疆參加修筑天山深處獨庫公路。1980年4月,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面臨斷炊的危險。陳俊貴和其他三名戰(zhàn)士奉命帶著最后的干糧出門求援,在風雪彌漫,饑寒交迫的生死關(guān)頭,相識僅38天的班長鄭林書把最后一個饅頭讓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自己卻永久地倒在了冰雪之中。
班長和戰(zhàn)友陸續(xù)犧牲了,陳俊貴被當?shù)啬撩窬绕,接受了長達4年的凍傷治療。復(fù)員后的陳俊貴回到了遼寧老家,始終牢記班長的臨終囑托:“如果這次有機會的話,能活著走出去的話,請你到湖北老家,看一下我的父母”,但由于不知道班長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聽無果。
1985 年冬天,陳俊貴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帶著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來到班長和戰(zhàn)友的犧牲地天山腳下新源縣,為戰(zhàn)友守墓,這一守就是26年。
因為旺季,加上喬爾瑪只有一家賓館,價高者得,所以今天只能去體驗一下蒙古包了,準確來說應(yīng)該叫氈房。
嗯,當然不能洗澡了,便宜將就一下啦。
當天住宿信息:氈房200一間,五個個人住合適,人均40,不能洗澡,早飯自理。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四棟二樓小腦斧
公路車長途騎行愛好者,堅持簡裝騎行,帶最少的行李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