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品功能順暢使用。
眼睛在天堂,身體在地獄 | 智利-玻利維亞行(2)
公眾號“單車環(huán)球鐘思偉”作者87年小哥哥鐘思偉,自2013年6月16日獨自踏上單人單車環(huán)球夢想之旅,八年來已騎行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四大洲37個國家,里程達九萬余公里。美騎網每周一連載他的騎行日志,歡迎大家評論支持。
在荒漠深處,環(huán)顧四周,天地之間只剩自己,還有一個忽明忽暗的影子。筋疲力盡時,我開始拷問自己:為什么你不選擇搭車逃離這一段地獄般的路況呢?
與此同時,內心深處又冒出一個念頭,我想看看自己能承受的極限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
▲清晨的布蘭卡湖
進入第四天,玻利維亞的探險旅程卻才剛剛開始。清晨的布蘭卡湖畔,炊煙裊裊,旅館老板熱情邀請我一起吃個早飯再上路。旅館的斜對面,就是愛德華·阿瓦羅阿·安第斯動植物國家級保護區(qū)的售票處。
▲布蘭卡湖全景圖
▲翻過山頭就是智利境內
▲布蘭卡湖畔
▲湖畔覓食的鳥兒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錢。大廳內的女工作人員克麗歐菲·露西把我攔截住:繳納門票150玻利維亞諾(人民幣與玻利維亞諾的匯率約1:1.1)。與其說是買門票,不如說是付過路費。
我坦誠地向她耐心解釋,自己騎車去烏尤尼鹽沼,別無選擇,必須途經一段保護區(qū)的公路。當她了解到我是從地球另外一端的亞洲中國,歷經千辛萬苦才騎到南美洲玻利維亞,也許是出于對我這一段不可思議的經歷的羨慕以及敬佩,她竟然放我一馬,分文不收。
▲與愛德華·阿瓦羅阿·安第斯動植物國家級保護區(qū)的工作人員合影
▲火山、荒漠與鹽湖交相輝映
▲天白云與缺氧同時存在,有一種恍惚進入了西藏的感覺
進入了保護區(qū)的地界,我繞著布蘭卡湖畔騎行半圈,來到它的鄰居——韋爾德湖(Laguna Verde),它在西班牙語的意思是綠湖。依偎著棕褐色的火山,徜徉在乳白色的石灰層中,韋爾德湖恍若一塊深邃的綠松石,鑲嵌這荒涼的天地間,壯美得令人窒息!
▲“深邃的綠松石”
穿過一白一綠雙眼湖中間的一片低洼地,淺一腳深一腳在沙土路推行,步履維艱。終于翻越過海拔4726米的埡口,飛馳而下,茫茫的大漠深處,竟然出現了一塊塊獨立的大理巖,好像十八羅漢永駐世間。
▲松軟的沙土路,推行幾百米就需要停下來喘口氣
▲荒蕪的高原景色
▲快到埡口了,看似一公里左右,實際上推車了一個多個小時
▲荒漠中的植物靠冰雪融水的滋養(yǎng)
▲回首來時推車路,車輪在沙土路上留下了如同蛇形一樣的痕跡
▲風云變化莫測,在茫茫無際的荒漠中,孤獨感瞬間涌上心頭
▲數百萬年的風化侵蝕,才形成如此奇特的荒漠景觀
▲越野車碾壓出的路況
▲野生“草泥馬”好奇地凝視著我的鏡頭,你會感覺孤獨嗎?
▲大理巖石荒漠景觀
趕在太陽落山前,騎行到海拔4400米的查爾韋麗湖(Laguna Chalviri)。鹽湖畔一團團水霧騰空而起,我把自行車?吭谝粭澬∥菖,興奮地跳進了一池溫泉,洗滌四天以來風吹日曬的疲憊感。余暉映射在池中,上演著秋水共長天一色。
▲查爾韋麗湖
▲免費的火山溫泉,背后是查爾韋麗鹽湖
天光漸去,我不舍地爬出溫泉池,循著近處的燈光去找過夜的地方。一處狹小的旅館大廳里,熙熙攘攘,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們參加的是同一個旅游公司組織的三天兩晚自駕行程。
也許是因為坐在越野車里都感覺疲憊,更何況獨自一人騎單車穿越,好幾位團友紛紛好奇我是怎么一路騎過來的,還熱情地邀請我與他們共享晚餐。
▲坐在最里頭戴著帽子的是愛爾蘭的夫婦桑德拉·拉洛爾
旅館當晚沒有空余的床位,一對來自愛爾蘭的夫婦桑德拉·拉洛爾熱心地給我騰出一個床位睡,而他倆卻擠在同一張床上。也許是我的騎行故事感動了他們,最后他們的善意也感動著我。
▲簡陋的旅館,但人情溫暖
第五天的天色剛蒙蒙亮,團友們起床收拾行李,匆匆吃完早餐,就坐車上路了,他們今天的目的地是直達烏尤尼鹽沼,而我估計得一星期后才能騎到。他們坐越野車燃燒的是汽油,我騎自行車燃燒的是脂肪油,健身還環(huán)保。
在旅館吃了一份簡易的早餐:咖啡、湯和面包,臨走前老板不收我一分錢。在這偏僻的不毛之地,由于海拔高,旱季和雨雪季節(jié)明顯,一年中只有一半時間是旅游季節(jié),旅館老板依靠解決旅游團的食宿問題來掙取全年一家人的收入。
▲與玻利維亞旅館老板合影
離開溫暖人心的旅館,沿著海拔4400米的查爾韋麗湖畔沙土路,一路向北騎行,今天我計劃要騎到一處名叫“朝陽”的間歇泉(Geíser Sol de Mañana)。遠離湖畔后,海拔開啟漸漸爬升,狂風從海拔4926米的埡口強勁地吹襲下來。
▲查爾韋麗湖畔沙土路
▲查爾韋麗湖
我卷緊袖口,用頭巾把臉團團包住,攙扶著120多斤的單車,低著往前沖,試圖與風沙來一場歇斯底里的搏斗。哪知道前行不到二十米,喘得上氣不接下氣,我捏緊前后剎車閘停頓住,以免魔風吹著自行車倒走。
深呼吸一口氣,我在心底給自己打氣,而腿卻拔不動,頭腦開始冒出一絲眩暈感,不會是高反了吧?應該不會的,我安慰著自己,想當年出發(fā)時在祖國大地的青藏高原騎行,翻越5248米的嘉措拉山埡口,一點高反的征兆都沒有。
▲回望查爾韋麗湖
▲偶遇迎面而來順風與下坡的日本騎友
環(huán)顧四周,天地之間只有自己,還有一個忽明忽暗的影子。我開始拷問自己:為什么你不選擇搭車逃過這一段地獄般的路況呢?
與此同時,內心深處又冒出一個想法,我想看看自己能承受的極限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至少現在我感覺體力還行的,只是速度慢一點而已。
▲翻越海拔接近5000米的埡口,嚴重缺氧,差一點有高反
喝上一口水,繼續(xù)前行,我嘗試著走五十步,歇會兒再往前行,如此循環(huán)往復。晌午過后,在埡口休憩時,突然停下了一輛越野車,大叔關切道我的體力如何,是否需要搭順風車。
心知最艱難的爬坡路段已經挺過來了,我委婉拒絕了大叔的好意。再過一會兒,又有一輛車停下來,司機友好地跟我交談起來,你是哪國人?從哪里騎來的?要騎去哪里?
他的車內正坐著兩位亞洲面孔的女生,一聽到我來自中國,她們搖下車窗玻璃聊天,臨別前遞來一塊巧克力,在異國他鄉(xiāng),更何況在這荒無人煙的沙漠里,竟然還能感受到同胞間的親切之情,孤獨中頓感一絲驚喜。
▲抵達埡口后,接下來的是起伏路
傍晚終于騎到朝陽間歇泉,一圈圈滾燙的火山泥噗嗤地冒著,一團團地熱氣直插云霄,一股股硫磺味撲鼻而來,好似誤闖入一處仙境,忘卻了一身的疲憊。
▲地熱泉
▲很適合煮雞蛋
這里由于地處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一帶擁有眾多的地熱泉。我駕好三腳架,在地熱氣前飛躍而起,給自己留下一個飛騰云駕霧的剪影。
空曠的地熱荒漠里,有著一棟兩層的石屋,人去樓空,只?帐幨幍亩䴓潜挥慰湍脕懋攷,而一樓是個地下室。
我鉆進狹小的石頭門,里面別有洞天,正好可以放置我的單人帳篷,今晚就睡這兒了?耧L不止的夜晚,4800米高的地勢,氣溫再次降到零下的世界。
▲避寒石屋
不知不覺,已進入了第六天。我爬出陰冷的石屋,屋內一片黑暗,外面卻陽光明媚。不遠處的間歇泉區(qū),依舊冒著濃濃的煙霧,晝夜不舍。
嚼完干巴巴的面包,接著上路。沿著光禿禿的山谷一路緩坡上升,路途偶遇一對來自西班牙的自駕車夫婦卡爾洛斯,他倆主動停車詢問我是否需要幫助,臨別時送了我?guī)灼克。萍水相逢,人間的善意無所不在。
▲西班牙的自駕車夫婦卡爾洛斯
翻過山頭,來到一個三岔路口,路邊沒有任何指示牌,我一下子陷入了迷茫。在往左、還是往右拐的選擇中,我舉棋不定著。遠離城鎮(zhèn)的無人區(qū),沒有手機信號,谷歌地圖在此時已經排不上用場。
我從車首包里掏出紙張地圖,那是一份在智利偶遇的荷蘭女騎友贈送給我的珍貴指南。琢磨完路線圖,我再抬頭看看太陽,篤定往右前行是對的方向。
▲孤獨感與存在感并存的高原荒漠之路
▲如果沒有很好的方向感或GPS導航,很容易荒漠中迷路
兩個高低起伏的埡口之后,突然迎面而來一位來自哥倫比亞的騎友卡爾羅斯,相互簡單寒暄一番后,我們交換著昨晚各自在哪里過夜的信息。未曾想到分道揚鑣一年后,我倆在巴西的“黑金城”又重逢了,真是奇妙的緣分。
不管你在世界某個角落有多么孤獨,在黑暗中尋著一束光踽踽獨行,總有著志同道合的人做著同樣熱愛的事兒。
▲哥倫比亞騎友騎到巴西后,找了個巴西姑娘回國結婚
騎到到科羅拉多湖畔,本來以為平坦的土路上會容易騎行,哪知窄小的車輪常常深陷在一層層深厚的碎石沙土中,只好放棄騎行,推車到湖畔的道班,在此值班的大叔好心收留我。夜晚裹進睡袋,躺在冰冷的木板床上,夜不能寐。
▲道班的通鋪
第七天的早晨,離開道班,沿著公路另一側寬闊的科羅拉多湖畔騎行。湖畔周圍被一層白色的鹽巴覆蓋著,湖中央有著一群群粉紅色的火烈鳥,它們駐足在寧靜的水面上,似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或翩翩起舞,或低聲細語,或談情說愛,或埋頭啄食……
▲科羅拉多湖
可惜好景不常有,離開美麗的湖畔,我一頭扎進了枯燥的沙漠。望不到盡頭的沙漠路上,不見一戶人煙,絕望的心情油然而生。
▲望不到盡頭的搓衣板路,推著一百多斤的單車簡直崩潰了,活著出去成為了前行的動力
頭頂著太陽,硬著頭皮一路緩上坡推行18公里,前往一處著名的沙漠觀景“樹石”。一塊巨大的單體巖石漸入眼簾,它矗立在蒼黃的沙漠里,顯得那么突兀,誰也不知道它歷經了多少萬年風吹日曬酷寒,才被侵蝕成如此神奇的容貌。
正如其名樹石,它長得像一棵生命力頑強的樹。躲在樹石的背風面,我在這兒狼狽地解決了午餐。正起身離開,從后面趕來了一支越野車隊。車隊里走過來一位大姐,桑迪黃欣操著熟悉的普通話口音問:小伙子,可以借用你的自行車當道具拍張照片嗎?我欣然答應。
▲風化侵蝕作用下形成的沙漠觀景“樹石”
與越野車隊的游客們簡短聊天后,得知她們都是來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大家結伴在南美洲旅游,穿越智利與玻利維亞邊境是其中的一段旅程。
“我們也是中國人啦!”偶遇這一群海外同胞,讓我倍感親切。她們關切道,你需要什么幫助嗎?最后她們把車里的一些零食、水還有飲料都塞了過來。人間自有真情在。
▲與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合影,萍水相逢,感謝他們熱情幫助!
溫馨的偶遇畫面,在我的腦海里久久回蕩,鼓舞著我在孤獨的下午時光中勇敢前行。日薄西山,極目遠眺,沙漠路的盡頭依舊是沙漠。
夜晚摸黑中前行,周遭暗淡無光,像黑洞一樣吞噬著內心。我勸著自己,就在近處的小山包下露營吧,明早再想辦法穿出這一片沙漠。
▲遼闊的高原荒漠與孤獨的單車影子
▲科羅拉多湖畔寂寥的荒漠公路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張半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