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騎行中尼公路(一)輕裝獨騎 再遇羊湖
2014年8月中下旬,我成功騎行了中尼公路西藏段,整理了一下照片,到此一游的PP居多,而且該路線已經(jīng)非常成熟,網(wǎng)上的圖文游記攻略已經(jīng)是多如牛毛,因此就一直提不起發(fā)貼的興致,但過去了幾個月,想想難道發(fā)貼比騎車還累?還是該給自己的騎行生涯做點記錄,等將來有心無力的時候也有一些圖文可以懷念,那就開始吧!
科普(轉貼):
以上海為起點的318國道貫穿中國東西國境,進入西藏境內(nèi)以后,由于和尼泊爾接壤,所以人們習慣上稱它為中尼公路。中尼公路是由中國西藏自治區(qū)首府拉薩市至尼泊爾王國首都加德滿都的公路,也是西藏目前唯一一條國際直通公路。它在中國境內(nèi)經(jīng)過堆龍德慶、日喀則、薩迦、拉孜、聶拉木、樟木等城鎮(zhèn),長829千米 ;在尼泊爾境內(nèi)經(jīng)過科達里、當塔里、巴拉比斯、巴斯卡爾 、巴克達浦等城鎮(zhèn),長 114千米。1963年6月動工,1967年5月建成通車。路線翻越喜馬拉雅山,蜿蜒在崇山峻嶺之中,工程十分艱巨。尼泊爾境內(nèi)路線,順喜馬拉雅山南坡,沿遜科西河和波達科西河而行,直達終點。
中尼公路途經(jīng)1市9縣1個口岸,翻越三座大山,即措拉山(海拔4500米)、加措拉山(海拔5260米)、通拉山(海拔5120米),其中二級油路67公里、三級油路251公里、三級砂土路430公里。游客一般繞道羊卓雍措還要翻越甘巴拉埡口和卡惹拉埡口。因全線地處喜馬拉雅山系的坡積層與高原地形地帶,沿線地形、地質(zhì)、水文、氣候復雜。山高谷深,地形險峻,山體破碎嚴重,新結構運動強烈,地震頻繁,降水量特別集中,局部地區(qū)年降雨量可達2500毫米。雨水造成山體失穩(wěn)、滑坡、碎落、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時發(fā)生,對公路危害極大。
因為時間原因,本來約好的同伴無法一起出行,唯有獨騎,為免家人擔憂,撒謊說是團隊騎行。
提前20天預訂了8月10日T264廣州到拉薩的硬臥下鋪,919元,11:46開
吸取過往教訓,行李必須做減法精簡到極致,原則是:可帶可不帶的堅決不帶。結果:一個馱包,車首包和頭盔。車首包內(nèi)放CANON 40D+15-85IS和Panasonic LX5,馱包內(nèi)塞滿秋冬騎行衣物、修車工具和藥品、壓縮餅干、巧克力、椰子糖、水果糖。后來證明,減負很成功,節(jié)省了寶貴的體力。以后有機會騎行新藏線只需增加一個馱包放睡袋和帳篷即可。
盛夏的廣州,頂著烈日騎行到火車站,然后拆車打包,左膀扛車,右膀扛包,順利過安檢上火車,自行車僅拆前輪、把組和腳踏,不用拆后輪,可以妥妥地塞入臥鋪下面,體積小是26寸旅行車的重要優(yōu)點,我對700C旅行車免疫。
一個人的旅程,可以安安靜靜地思考,回想2002年首次進藏就已經(jīng)包車游覽過羊湖和珠峰,中尼公路對我來說并不神秘,騎行只不過是復習,而且這次是第五次到拉薩了,已經(jīng)沒有初次入藏的激情,藏區(qū)在我眼中也不再神秘,對風景、宗教、文化的種種感受早已歸于平淡,我需要體驗的,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挑戰(zhàn)自己的騎行能力。
默默地看著窗外的風景,舉起相機的沖動已經(jīng)大大減少,55個小時的旅程,滿腦袋都是每天的騎行計劃和沿途城鎮(zhèn)、里程、海拔的數(shù)據(jù),但念青唐古拉山的雄姿,還是值得深深回味。青藏公路與青藏鐵路并駕齊驅(qū),雪山背后,就是天湖納木錯。
8月12日下午18:30列車順利抵達拉薩站,我大包小包出站后在站前廣場小賣部的陰影下裝車,快要裝好時聽到一哥們對我說:“借六角工具給我用一下可以嗎?我要裝車!蔽姨ь^看是一大概20來歲的高個黑瘦小伙子,旁邊有一自行車裝車箱,難道他也是騎車的?一問才知道小伙子也是來騎車的,計劃騎到珠峰,難得遇到同道人,我便熱情地招呼他過來一起裝車。稍多交談了幾句,我便覺得這哥們簡直是奇葩,首次入藏,普通碟剎山地車,沒有貨架,只有一個小背包,樣子就像一剛放學的高中生,我是可帶可不帶的都不帶,這哥們精簡得比我更徹底,必須帶的也不帶,例如氣筒、補胎工具、修車工具、帽子、頭盔、雨衣、冬季衣物等等通通沒有,真乃神人!我問他,下雨怎么辦?他說搭車;補胎怎么辦?也搭車;我說8月是雨季,就算搭車也不是立即有車,得找東西擋雨啊,不然淋感冒麻煩就大了,他想了一下,說那好吧,進城買個雨披,后來也沒買成,說錢沒到賬,身上只有幾十塊錢,暈!這也敢入藏騎行。我一時同情心發(fā)作,便邀請他一起騎車進城投宿,明天一起出發(fā)。
到了風馬飛揚客棧,阿輝夫妻回老家度假了,托人管店,多人間床位已經(jīng)漲到55元,好在只住一個晚上。晚餐在玉包子豪吃了30多元,加上住宿費共90多元,達標(我在藏區(qū)的消費原則是平均每天的吃住花銷控制在一百以內(nèi))。洗澡后照照鏡子,發(fā)現(xiàn)眼睛充血,眼袋浮腫,還有輕微頭疼,都是高反的典型癥狀,不管了,按計劃出發(fā)。
8月13日,騎行D1,拉薩-曲水-崗巴澤波村,93KM
第二天早起,奇葩哥說頭疼要多休息一兩天,我如釋重負,慶幸自己避開了一位后患無窮的同伴。騎行第一天,早餐必須吃好,來碗蘭州拉面,接下來幾天的吃喝就越來越亂了。
今天難度不大,平均20KM時速騎行活動筋骨,拉薩近郊的青稞已經(jīng)在收割了。路過一片樹林,歇會,給車車也留個影。鋼架鋼叉,V剎,1.5半光頭外胎,前擋泥板只用一根螺栓固定,后擋泥板用化纖袋代替,腳撐也不裝,整車沒有多余的東西。
雖說8月還是盛夏,但高原的日平均氣溫只有20度左右,早上10多度,正午30多度,大運動量加上穿衣不當很容易著涼,為此我一直是穿著薄抓絨秋季騎行服,干燥的環(huán)境很快就把汗水帶走了,還是比較舒服的。
曲水大橋已經(jīng)沒有武警把守,可以隨便照相
下午4點左右到了曲水縣城,本來想找個能洗熱水澡的地方住宿,打聽了幾家小旅館都要60~80元。算了,時間還早,還是往前趕路住藏民家便宜,于是繼續(xù)向前。路上遇到了三位要到羊湖露營的騎友,熱情邀請我混帳,當然是求之不得了,于是一起騎行。到曲水橋頭大家都有點餓了,找了家清真飯館吃了點燴面,發(fā)現(xiàn)昔日冷清的橋頭已是商鋪林立,吃喝住都很齊全,價格也比縣城便宜,但我們還是趁天色未暗趕到崗巴澤波村露營。
騎行路過看到寬闊的雅魯藏布江水面
下午7點左右來到崗巴澤波村,在路邊找了塊平坦的泥地,開始搭帳篷
約20年前也曾經(jīng)常露營,難得他鄉(xiāng)遇知音相邀混帳,本來想好好重溫昔日感受,可惜傍晚開始通宵下雨徹底澆滅我的憧憬。內(nèi)帳開始滲水,馱包鞋襪都沾濕了,為了避開透水的內(nèi)帳,身體只能蜷縮不能舒展,兩人共用一條單薄睡袋也不保暖,防潮墊又薄,整晚狗吠加上風雨吹襲,睡得相當痛苦。迷迷糊糊熬到了天亮,腰酸腿痛,精神不振,而且也沒有爐子,只能吃冷冰的干糧飲料,太郁悶了!
8月14日,騎行D2,崗巴澤波村 - 甘巴拉埡口 - 浪卡子縣城,102KM
晨起依然雨勢不斷,煙雨凄迷,能見度很低,加上休息得不好,情緒大受打擊。另外三位騎友計劃等雨停才出發(fā),但我的騎行計劃不能改變,風雨都是意料之事,就著冷水啃了三小塊壓縮餅干,早餐午餐都在內(nèi)了,懷念昨天的熱湯面。11點30,謝過熱情的騎友,穿好雨衣雨褲,前面是22KM連續(xù)爬坡到海拔4790M的埡口,海拔上升1200米,真正的挑戰(zhàn)開始了。
途中小休,這位在觀景臺賣飾品的藏族大姐主動招呼我過去喝口熱茶,連說不收錢的,請你喝。盛情難卻,我喝下了一杯溫熱的咸茶,然后回贈她一把春光椰子糖。她在山上艱難地做點游客生意,也沒指望我會光顧,卻熱情相邀,反之,如果我在廣州偶遇陌生騎友,會主動邀請對方喝點東西嗎?想到這一點,不禁暗自慚愧。獨騎路上,能夠遇到純樸友好的藏胞,真是對我莫大的鼓勵。
回頭遠眺雅魯藏布江,再拐幾個彎就要跟她說再見了,然后繼續(xù)吭哧爬坡
快到下午4點,終于看到埡口的經(jīng)幡,歷時4個多小時的上坡騎行,順利翻越中尼公路第一座高山
運氣不算太壞,到了埡口沒有下雨,時隔12年,再覽天上羊湖
爾后烏云壓頂,風雨欲來
雨中的羊湖有著冰冷的美感,蕭殺的陰云伴隨著刺骨的寒風,唯有發(fā)動強勁的心肺循環(huán)體內(nèi)的熱血,我是孤獨的騎者,也是自由的騎者。
時間已接近18:30,距離浪卡子縣城還有30多公里,天色越來越暗,不得不減少停車攝影的時間。雨勢越來越大,頂風騎行相當痛苦,路上遇到一位開皮卡的年輕藏族司機主動邀請我搭車,他的熱情再次溫暖我的內(nèi)心,但風雨肆虐還不至于把我擊垮,謝絕了他的好意,繼續(xù)趕路。晚上9點,天色徹底暗淡下來,我終于進了縣城,找了家藏式旅館,40元,然后在路邊小飯館點了最簡單最容易恢復體能的土豆肉絲蓋飯和西紅柿雞蛋湯,身體又暖和了起來。
8月15日,騎行D3,浪卡子縣城 - 卡若拉埡口 - 江孜,104KM
早上起來,體力恢復還行,上街買了大餅、雞蛋、豆?jié){作早餐,天色有點灰暗,氣溫9度,磨蹭到10:30出發(fā)。先是10KM平路,然后開始20KM緩爬坡,頂風騎行,偶有小雨,只好一路穿著雨披。
路況不錯,緩坡向上。頂著逆風在山谷中爬坡騎行,中午13點,終于看到海拔5110M的卡若拉埡口。盡管已經(jīng)到了5000M以上海拔,但30KM的路海拔上升才700M左右,騎行難度比過甘巴拉埡口要低不少。
公路右側就是著名的卡若拉冰川,前行下坡3KM左右,便是熱鬧的卡若拉冰川觀景臺。2002年8月也曾包車到過卡若拉冰川,那時候沒有觀景臺,冰川腳下只有幾個牧民的帳篷,冰川面積也比現(xiàn)在要大,十幾年過去了,當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會以騎行的方式舊地重游,看著縮水的冰川已經(jīng)無法激動。
天色陰沉,雨絲夾雜著雪粒,繼續(xù)向前
斯米拉埡口爬坡很短,不太費力就到了,過了斯米拉埡口然后一路下坡到江孜
17:30左右到江孜,住縣城中心英雄廣場附近的糧食局招待所,多人間50元/人。安頓好后舊地重游英雄廣場和白居寺,02年就游過宗山古堡了,感覺沒啥看頭,還是外面看壯觀些。
逛完白居寺已經(jīng)饑渴難耐,一個人吃飯最好辦,依舊是土豆肉絲蓋澆飯,簡單管飽補充體力;氐椒块g與幾個藏族旅客聊起今年到神山轉山的情況,他們說今年是藏歷馬年,想去轉山的人太多了,為了有效管治,西藏只有阿里地區(qū)的人可以辦邊防證到阿里,其他地方的一律不批,外地游客在戶口所在地辦了邊防證則不受影響。
未完待續(xù)......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Lnicol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