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天王激流勇退:山地大神Fabien Barel專訪
隨著多場賽事的推進,大家都在談論勝者與冠軍的差異。而 Fabien Barel 毫無疑問就是一位堪稱冠軍的選手。從他職業(yè)生涯一開始,他就是獨樹一格,以個人深具堅定決心與精準計算的獨特風格面對每一場比賽挑戰(zhàn)。過去幾年,他游走在這項運動的巔峰位置,取得最高的勝利,但這一路走來毫不輕松,有時發(fā)生嚴重意外而跌入足以摧毀職業(yè)生涯的深谷之中。在 2013 年參加首屆的世界 enduro 系列賽,并且取得第一個分站 Punta Ala 冠軍,他就在這個領域的比賽中保持領先的地位——即便 2014 年在智利發(fā)生迫使他中斷 2014 賽季的恐怖事故。2015 年是他踏入職業(yè)生涯的第二十年——他感覺是時候宣布結(jié)束職業(yè)車手身分。我們與這位法國傳奇車手,在南法家鄉(xiāng),跟他聊了在此時宣布隱退賽事的決定與下一步計劃,還有他對登山車運動未來的發(fā)展的見解。
PB:看看今年的成績,你拿下勝利的分站比誰都還多……
Barel:是啊,如果我們只算前三站最困難的分站成績,我是拿下冠軍并且成為表現(xiàn)最佳的車手。
PB:大家都很好奇,為何你今年表現(xiàn)如此神速,卻選擇在此時宣布隱退?
Barel:每次當我站上頂峰時,我都有隱退的想法。以前在跑下坡賽的時候就是這樣,但是后來繼續(xù)跑,又轉(zhuǎn)換到 enduro 的賽事上。之所以會踏進 enduro 是因為協(xié)助 Canyon 開發(fā) Strive 這臺車。我相信實際比賽是最能提供測試與研發(fā)的方式。我同時也參與了推廣這項比賽的事務,這讓我名正言順地站在單車業(yè)界的角度去推動 enduro 比賽的發(fā)展。參與這個組織、比賽還有其他任何相關的事物,有高潮當然也有低潮,這對我都是一項挑戰(zhàn)。我必須重新挑整自己的體能、技巧、單車設定與騎乘風格等等。這是個大挑戰(zhàn),三年過去了,我真的感覺到達到自己所定下的目標,尤其是經(jīng)歷重大意外后的重新站起。現(xiàn)在讓我隱退的原因是,已經(jīng)二十年了,該是時候了。
PB:下一步怎么走?
Barel:下一步……在這項運動中一定還有其他挑戰(zhàn)在等著我。我并沒有計劃要完全離開這項運動,或是不跑任何比賽。我會持續(xù)做幾項不同的運動,持續(xù)參與 enduro 與下坡比賽事務,我還蠻懷念下坡賽的。我想設法將競賽圈與業(yè)界兩者做最有效的結(jié)合發(fā)揮。
PB:你可以多說一點你的計劃嗎?
Barel:目前還沒有太多可以說。有很多人猜我會成為車隊經(jīng)理,但絕對不會是這回事。我不會當車隊經(jīng)理。我會參與支援選手的事,幫助他們表現(xiàn)進步。我將與 Canyon 與 Mavic 持緊密的合作研發(fā)關係,明年在 Canyon 將會有一項非常棒的計劃開始進行。這是目前我們合作的一項長期計劃。
PB:今年的 Enduro de Portes du Mercantour 是場有趣的比賽——有非常多前十的車手都出現(xiàn)了,氣氛與 EWS 的比賽很不一樣。
Barel:當你參加地方性的 enduro 賽,你會看到真的 enduro 精神,那就是只為了趣味而去騎車、去玩,與朋友分享歡樂。而 EWS ,因為擔負了來自業(yè)界的壓力、有獎金、有媒體關注、還有很多其他東西,這都增加了選手們的壓力。這無形增加了選手間的對立,這不是應該發(fā)生的狀況。我仍然相信我們從事的是與時間賽跑的運動,就像下坡賽一樣,最快的人就贏,原本應該就是這樣!
PB:Finale 這一站很有代表性,你跟Tracy都宣布隱退。看來有許多下坡出身的選手都退了。
Barel:我相信許多下坡選手的參與幫助了 enduro 的發(fā)展。就算有人說他們是為了獎金而比賽,我個人不相信他們是以這樣的目的比賽。我相信我們在整個產(chǎn)業(yè)中有一席之地。我覺得當你成為冠軍或是有名氣之后,你將會獲得一些權力,但隨之而來的是傳達某些訊息給大眾的義務。人們會因為你的紀律、態(tài)度、投入對你產(chǎn)生尊敬。當我看見足球明星在電視上口出惡言攻擊,而小孩子卻夢想成為這樣的運動員,這就不是他們該傳達的訊息。我們必須確保我們的運動傳達正確的訊息,自然、專注、熱情就是我們運動的本色。
PB:有越來越多年輕選手往前進步,像是Richie、Florian、Martin,他們原本可以有很多選擇,但是卻選擇了專注在 enduro 上,對這項運動絕對是強而有力的支持。
Barel:我不是很確定 Florian 是這樣選擇了 enduro,但是對 Richie 與 Martin 的確是如此。我相信現(xiàn)在要很注意在規(guī)劃賽制上不要犯錯,不要流失選手。很明顯地他們對這項運動有興趣,因為這能讓他們自身在產(chǎn)業(yè)中取得一個位置,并且他們也都具有技術與體能來參加這種比賽。Enduro 不是下坡賽。你覺得下坡賽跑得好,那去跑 enduro 也一定會有不錯的成績,反過來 enduro 跑得好,下坡應該也會不錯,但事實并非這么簡單。這兩種比賽所需的技巧不同,比賽方式也不同,要求的體能也不同——他們就是不一樣的運動。這就是我為何覺得很驕傲,因為我從下坡轉(zhuǎn)換過來,身體減重,變得能保持 30 秒長時間加速,學習應該具有的致勝條件。
PB:Enrico Guala 曾打趣地說到:enduro 是第一次從歐洲吹到美國的風潮。因為過去歷史上任何重大的產(chǎn)業(yè)變革,都是從美國來的。
Barel:的確有許多從美國來的影響,因為事實上那邊的市場大,許多大廠牌也從那邊發(fā)跡。我相信現(xiàn)在正在轉(zhuǎn)變,而在一些比賽中就可以看出來。我不是很確定在競賽方面是不是這樣,4X 比賽是從美國來的嗎?或是 DS 賽是這樣。我不確定下坡賽是不是從那邊開始的,我不確定,我不想說任何笨話。但確定的是,從較大市場而來的風潮的確在過去影響這項運動,這些影響過去大部分來自美國。但目前明顯地在改變,因為歐洲有更多的冠軍,越來越多的大廠牌。
PB:過去幾年你一直都支持長軸距幾何的發(fā)展,是早期推動這項概念的人之一。這感覺起來是個很歐洲的概念,而目前尚未被大西洋的另一方接受。
Barel:你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當年我們提出前移幾何(forward geometry)之后,Cannondale、Trek、Specialized 都增加了BB/頭管水平距離,并且延長前三角重心,這是因為他們也感覺到這是正確的方向。這個改變從 29er 上就看得出來,他們尋求更穩(wěn)定的設計,結(jié)果所有人都把重心位置往后移。再說說 27.5,一開始是藉由改變軸距來產(chǎn)生穩(wěn)定度。正確的折衷辦法是具有較長的軸距,再配合 27.5 輪徑帶來的機動性,市面上有越來越多這樣的設計。如果你去看現(xiàn)在 EWS 選手的設定,就會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沒有人在騎幾何短的車了!
PB:幾年前,你在場上就開始用最大、設定最奇異的車架出賽,F(xiàn)在再來看你的車,卻覺得幾何設定很普通。
Barel:兩年前我提出 Strive 的第一版設計,前移幾何搭配 0mm 龍頭,大家都覺得這是什么怪東西。當我使用 Strive ,有的人甚至是 Canyon 內(nèi)部人員都說:“Fab,這車太長了吧。”但是時到今日,這一點也不長。大家現(xiàn)在都這樣用。在歐洲我們的科技、想法、需求都在往前進,這是因為單車設計正在改變,尤其是對應林道用途單車,這樣巨幅了改變正影響著單車產(chǎn)業(yè)。
PB:你覺得登山車設計的下一個演進,下一個方向是什么?
Barel:如果要說方向,我們已經(jīng)在避震器上玩了 15 年。并且也見證了幾何與輪徑如何帶來巨大的影響。但是這些新興規(guī)格,像是+輪徑與其他一些新東西,需要一段時間在市場中穩(wěn)定下來。這些推出的新設計也是為了要販售更多單車。這些新設計的推出,也表示業(yè)界正在嘗試什么是最佳的折衷設計。不久這些狀況都會穩(wěn)定下來,我很確定那時就會產(chǎn)生新概念的基準,走出新的方向。唯一不變的是確保每項新產(chǎn)品都 100% 適合所設定的用途。我能告訴你龍頭是一項沒有用的零件,這是從公路車來的概念。我能告訴你小輪跟小車架必須改變。我覺得今日的登山車后軸上沒有空間裝上后變速器,會這樣設計是因為源自于公路車。如果今日先不管對市場的沖擊,從一張白紙上重新畫出屬于登山車所需的設計,你會在后軸上放上復雜的機械構(gòu)造嗎?你不會的。這是一個例子,在車架材質(zhì)與越來越多的電子裝置上也有了改變,同時還有許多發(fā)展需要被執(zhí)行,這就如同我們曾進行的 Shapeshifter 設計,這就是我所謂的改變。還有許多可能性,許多人都覺得我們做的突破很怪異。但是還有許多消費者都很樂見 Shapeshifter 概念,我相信跨界登山車的需求,這就是未來。你想要一臺上坡像 XC 車,下坡又像 DH 車的設計,而這就是我們已經(jīng)進行的第一階段改變。未來會有更多針對這個方向的設計推出。
PB:你說要擺脫后變速器的設計,你試過 Pinion 或是 Effigear 變速箱嗎?
Barel:有的,但是這中間有太多摩擦力,重量也太重,F(xiàn)在越來越多電動單車,這會引起許多討論。我并不是說應該採用變速箱或是舍棄后變速器,我要強調(diào)的是未來能做出的改變。目前這樣的趨勢是完全掌握在大廠牌手中,而他們正在花費大量的努力創(chuàng)造出 100% 可靠的產(chǎn)品給消費者使用。
責任編輯: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