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地理貼:阿登古典賽的舉辦地與線路分析
在公路自行車運動中,除了日程漫長、線路多變的大型多日賽之外,還有辦賽地點相對固定,比賽時間只有一天的古典賽。我們都知道“五大古典賽”、“阿登三賽”、“四大卵石賽”等著名的古典賽,但是這些比賽在哪里舉辦、其標志性的決勝地點你又知不知道呢?下面我們就來通過3篇文章普及一下這些著名的古典賽的地理知識。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介紹三大阿登古典賽。
所謂的“阿登”就是特指比利時阿登區(qū)以及荷蘭林堡省的丘陵地帶,在這里進行的三場“阿登古典賽”都是以密集的短陡坡而聞名于世的。由于阿姆斯特爾黃金賽(Amstel Gold Race)、瓦隆之箭(La Flèche Wallonne)和列日-巴斯通-列日(Liège–Bastogne–Liège)會在一周時間內(nèi)接踵而至,所以“阿登選手”們必須要在短時間內(nèi)將狀態(tài)提升至巔峰,稍有怠慢都會無所遁形。在這種情況下,在同一年內(nèi)連續(xù)稱霸三大阿登賽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目前只有2004年的Davide Rebellin和2011年的Philippe Gilbert能夠做到。
繼續(xù)來看比利時地圖(新窗口可查看大圖),三大阿登賽的舉辦地都在版圖內(nèi),荷蘭的阿姆斯特爾黃金賽位于林堡。ê商m的最東南端)。
1,阿姆斯特爾黃金賽——林堡省會繞圈賽
盡管阿姆斯特爾黃金賽是荷蘭的比賽,但我們用比利時的地圖一樣能研究他的線路——因為他就在林堡省最南端的馬斯特里赫特市(靠近比利時邊境)東邊繞圈。別以為這場比賽像“斯海爾德之箭”那樣因為靠近斯海爾德河而得名,其實阿姆斯特爾是指贊助該比賽的著名啤酒品牌。阿姆斯特爾黃金賽的線路總體是由4個以Cauberg爬坡點為中心的繞圈構成的,最后一次登上該爬坡就是最終決斗的開始。
Cauberg爬坡全長900米,平均坡度7.5%,是阿姆斯特爾黃金賽的標志性爬坡。從2003年到2012年,比賽的終點都直接設置在山頂,使得第一個登頂者成為賽事冠軍。不過從2013年開始,終點向后推移了1.8公里,使得比賽的開放性增大——這一改動和2012年的林堡世錦賽線路設置有異曲同工之妙。由于該地實在太接近比利時邊界,所以當年的世錦賽吸引了大批比利時車迷前來圍觀,而“半個主場作戰(zhàn)”的比利時隊也不負眾望,專攻阿登的吉爾伯特斬獲了世界冠軍。
比賽由4個顏色不同的繞圈組成,均通過Cauberg
如果你來拍這場比賽又沒有摩托車,守在Cauberg等大集團來就對了
2012年世錦賽,吉爾伯特在他最熟悉的地方發(fā)威
最近一屆AGR,又是在Cauberg進攻取得的勝利,嚴重鼓勵五公里黨
2,瓦隆之箭——于伊之墻折騰賽
為了促進法語報紙《Les Sport》的銷售,瓦隆之箭在1936年被創(chuàng)立(反正如果歷史上報紙都不愁賣的話就沒有自行車運動的今天)。這場世巡賽級別的古典賽盡管不在“五大古典賽”之列,不過也足夠經(jīng)典,因為他地獄般的終點爬坡——于伊之墻(Mur de Huy)。
盡管于伊之墻并不是從賽事創(chuàng)辦之初就被列入線路地圖的,不過從80年代開始,Huy就逐漸成了瓦隆之箭的代名詞。于伊之墻的最大坡度達到26%,看著大部隊在這里扭曲著身軀前行是觀賽的最大樂趣。當然,ASO也知道物盡其用,于伊之墻在如今的一屆比賽中要出場三次,享有著如Cauberg和Oude Kwaremont般在各自比賽中的至高無上地位。
同學們打起精神來!要上墻啦!
最后一次來到墻角,就是決戰(zhàn)的開始
上完墻就是終點,比阿姆斯特爾黃金賽爽多了(后者從13年開始把終點延后1.8公里)
3,列日-巴斯通-列日——南來北往折返
作為五大古典賽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項,創(chuàng)辦于1892年的列日-巴斯通-列日不出意外的是為報紙《 L'Expresse》促銷服務的。這項以地名命名的賽事繼承了同類賽事的優(yōu)點——線路往往不怎么大改,但也繼承了另一個缺點——名稱往往名不副實:列日-巴斯通-列日從1992年開始終點就不在列日市區(qū)了,而是列日西北部的安斯(ANS)的郊區(qū)。由于終點的變化,Cote de Saint Nicolas(1.2公里長,8.6%平均坡度)以及安斯最后1公里的無名小坡成了賽事的決戰(zhàn)場?上н@2個城中村小坡相比于“老婦人古典賽”的鼎鼎大名就失色不少了。
有傳言ASO將會再度修改列日-巴斯通-列日的線路,不過終點前最后一個坡難度不大的現(xiàn)狀恐怕不會改變,或者說時不時有個杰蘭斯出來攪局是組委會最想看到的?
261.5公里的折返跑,前半段比較平讓大家熱熱身,后面就各種哭爹喊娘了
折返后不久的Cote de Saint Roch爬坡,此時大部隊一般還剩好多人
再折騰4個爬坡之后來到La Redoute(距離終點38公里),人數(shù)就下降不少啦
Cote de La Roche aux Faucons似乎不招人待見,改線路總會考慮刪掉
城中村爬坡Saint Nicolas,比Cauberg難一點點,可是離終點遠啊(6.5公里)
最后的“熊貓角”無名小坡,最近兩年都好精彩的地方
責任編輯:Jewels
下一篇:朝陽輪胎車隊豐收的馬年
速降車手,資深自行車記者,媒體人,賽事商業(yè)攝影師,自行車賽事解說員,自行車相關出版物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