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品功能順暢使用。
環(huán)法沖刺王和你想的不一樣:規(guī)則外的綠衫
環(huán)法最重要的獎項非總成績黃衫莫屬,但復雜的計算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最直接也最讓人血脈賁張的,除了爬坡終點前主將大對決之外,應該就是沖刺了。環(huán)法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賽段會是平地站,大多會以集團沖刺作收,最后三公里時速將近七十,集團在城市街道中競飆,不時發(fā)生大摔車意外,爭奪那幾公分的些微差距,刺激程度可說是所有競速運動之最。
終點前的沖刺,爭的是幾公分的差距
與沖刺相關的獎項,除了單站勝利之外,就是沖刺王綠衫。嚴格說來,“沖刺王”是我們華文世界冠上去的頭銜,正式的名稱是“積分總排名冠軍”。每一站前幾名進入終點者,都可獲得積分,依排名遞減。賽道中另設有中途沖刺點,前幾名通過者也都可獲得積分。
2014年環(huán)法的規(guī)則,前15名通過終點、中途沖刺點的車手可獲積分。平地站的終點積分最多,高山站及計時賽的積分最少。這種積分的安排方式,讓沖刺車手比較有機會奪得綠衫,因此才會有我們認定的“沖刺王”頭銜。積分給予的規(guī)則如下:
平地站終點積分:45,35,30,26,22,20,18,16,14,12,10,8,6,4,2
丘陵站終點積分:30,25,22,19,17,15,13,11,9,7,6,5,4,3,2
高山站以及個人計時賽終點積分:20,17,15,13,11,10,9,8,7, 6,5,4,3,2,1
中途沖刺點積分:20,17,15,13,11,10,9,8,7,6,5,4,3,2,1
綠衫=沖刺王?
聽起來要拿綠衫也是很單純,盡量每一站都沖第一名就好了。跟黃衫一樣,歷史上能這樣拿到綠衫者,只有比利時車神艾迪·莫克斯(Eddy Merckx),每個獎項都要拿到的個性為他贏得“食人魔”的綽號,這種沖刺王的贏法史上絕無僅有。另一個極端,現(xiàn)任 Eurosport 頻道自行賽講評,愛爾蘭人肖恩·凱利(Sean Kelly),曾經拿過四屆綠衫,史上排名第二多,僅次于德國人扎貝爾(Erik Zabel)的六次。但是肖恩·凱利的四次綠衫經歷中,只拿過一個單站冠軍——而且還是個高山站,從頭到尾他都不是一位沖刺型車手。
再舉一個極端,2009 年環(huán)法大豐收的車手肯定是英國曼島人卡文迪什(Mark Cavendish),他拿了六個單站冠軍,證明他的沖刺能力舉世無雙──但很悲哀的,最終的綠衫竟然不是他。2010 年環(huán)法,卡文迪什又席卷了五個單站,但是綠衫好像在跟他開玩笑似的,一天都沒沾到。前幾年環(huán)法的綠衫,都被已經快要飛不動的老鳥拿走了──胡舒福德(Thor Hushovd)和佩塔奇(Alessandro Petacchi)。
所以綠衫等于沖刺王?是也不是。我敢說,是觀眾左右了積分的規(guī)則。不會飛的老鳥拿綠衫,不好看、沒話題,趕快修改規(guī)則讓會飛的噴射機才能穿上綠衫,觀眾開心、贊助商開心、主辦單位當然也開心了。
2014環(huán)法,身穿綠衫的薩根一勝難求,卻無法掩蓋他從第一站奮戰(zhàn)到尾的精神
搭巴士的噴射機
有一個規(guī)則和綠衫無關,卻是沖刺型車手的痛:終點關門時間。大致上來說,平地站只要沒發(fā)生意外就不會有關門的問題,高山站對這些后燃器只能開二十秒的噴射機來說,簡直要命。以一個艱難的高山站來舉例,第一名五小時進終點,再過四十五分鐘就關門了。你可以試想前方總成績車手火力全開拼爬坡,不想在坡道上浪費體力的沖刺車手有多大本事讓差距在規(guī)定時限之內?
生命會找到出口,爬坡不快的車手們會很識相地聚在一起以穩(wěn)定的配速爬坡,沿途收納掉下來的車手,形成一個龐大的落后集團,稱為“巴士”(Autobus)。有經驗的沖刺車手會帶領“巴士”以不會快到浪費體力,也不會慢到被關門的速度晃進終點,就算超過時限,這麼一大票沖刺好手組成的集團,總不成大刀一鍘,讓后面的平地站沒戲看吧?
所以,大多數(shù)沖刺型車手,平地站活蹦亂跳,山地站就搭巴士裝死,若你是擬訂規(guī)則的主辦單位,你甘愿把綠衫頒給只上三分之一班,其他幾站在打混的車手嗎?
綠衫的樣貌
拿到綠衫的車手,都是照著大會的規(guī)則拿到的,只是他們其中的大部分拿到的方法太匪夷所思。舉例來說好了,2009 年卡文迪什沖刺贏六站,照理來說積分應該是大把大把的賺,沒想到最終拿到綠衫的竟然是一站未勝的沖刺老將,挪威人胡舒福德。他算準了只要每次終點前都有參與沖刺拿到不錯的排名,剩下的差距就用中途沖刺點來補。所以當集團來到高山站,卡文迪什早早去搭巴士時,胡舒福德至少要拼過一座高山,搶山谷中的沖刺點。所以這一年胡舒福德證明了一件事:他是最會爬山的綠衫。
誰說沖刺型車手不會爬坡?為了爭綠衫叫他爬樹也得爬。胡舒福德面對大山毅然決然從集團逃脫。
卡文迪什想綠衫想瘋了,2010 年再來一次,這次欺負他的老鳥多一位意大利即將除役的噴射機佩塔奇。他的表現(xiàn)比胡舒福德好一些,沖贏兩站,但還是不及卡文迪什五站勝利的光芒。很奇怪地卡文迪什和綠衫完全絕緣,整個環(huán)法過程中綠衫卻只在胡舒福德和佩塔奇之間你來我往,兩人在比誰較會爬坡、誰參與的沖刺場數(shù)多,卻不是比誰的勝場比較多。
這兩年下來,檢討的聲浪很大,為什麼勝場最多的車手,竟然穿不上綠衫?為什麼變成鼓勵綠衫去爬坡,而不是搶終點第一名?在 2011 年,雙方都做了調整,平地站終點沖刺積分第一名從三十五分提高到四十五分,而中途沖刺點也減少成一個,但積分及人數(shù)都增加許多?ㄎ牡鲜惨部窬毰榔履芰,增加參與終點沖刺的機會。這一年卡文迪什總算如愿在巴黎穿上綠衫。
2009——11這三年的環(huán)法讓觀眾看清楚車手如何利用規(guī)則及計算,來爭取綠衫榮耀。雖然你可以說規(guī)則寫在那邊,懂得利用漏洞規(guī)則的人拿到最大好處無可厚非,但卡文迪什的沖刺表現(xiàn)實在是太耀眼了,這樣的天分竟然沒有被獎勵顯然是規(guī)則設計的漏洞。沒有不能調整的規(guī)則,事實上綠衫的積分規(guī)則每幾年就調整一次,主辦單位有權決定要讓什麼樣的車手穿綠衫。
主辦單位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綠衫
看到這裡各位可能有點霧煞煞,到底綠衫是要獎勵速度最快的沖刺好手,還是會爬山又能參與沖刺的車手?這標準很難拿捏,主辦單位自己也說不清楚。如果回到環(huán)法創(chuàng)辦人德斯格朗吉(Henri Desgrange)的理念:“參加我的比賽誰都別想偷懶”,綠衫的真正樣貌,應該是沖刺要爭第一名,爬坡也要為了這個榮耀拼得死去活來。如同先前所說,具備這種特質的綠衫得主,只有車神艾迪·莫克斯──他的個性是每個獎項都不愿錯過,黃衫、綠衫、紅點衫、白衫、單站,通通要一把抓。僅次于莫克斯的是四屆綠衫肖恩·凱利──但他的能力比較接近黃衫,速度不夠快,拿不下沖刺單站。六屆綠衫紀錄保持人扎貝爾也還不錯,速度快又能爬坡──但遇到高山挑戰(zhàn)還是不見人影。大多數(shù)的綠衫得主,還是得靠計算,來補足他們與競爭對手的落差。
理想的環(huán)法賽競爭是:高山站每個人都被整到,平地站每個人都得上前爭勝,每個人都是全能型車手,從第一站戰(zhàn)到最后一站,沒有人能夠偷空休息,F(xiàn)實自行車賽已經像角色扮演一樣,各車手設定好自己的屬性:全能型、計時賽型、爬坡型、沖刺型、攻擊型,在自己的領域里專精,才有出頭的機會,F(xiàn)行的綠衫積分規(guī)則,雖然已經偏向獎勵全能沖刺型,但身為從第一天戰(zhàn)到最后一天的綠衫,卻無法在終點線前和捕一天漁曬兩天網的噴射機拼極速,看了很心酸。所以是不是可以立一個規(guī)則:搭巴士進終點的車手,交互蹲跳做兩百下隔天才淮出賽?如果在創(chuàng)辦人德斯格朗吉紀念碑前擲筊,以他見不得車手輕松的個性,或許這個提案會通過吧!
圖片來源:環(huán)法官網
責任編輯: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