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ized近年來隨著市場改變很大,無論是在計時賽車還是大組車上的改變都是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市場逐漸細化,加入硅膠的Roubaix擅長古典賽;以風洞技術作為研發(fā)基礎的Venge專攻平路賽段;而從SL3“進化”過來的SL4除了是山地賽段的強大的爬坡利器,還是大眾市場不可或缺的一款重要產(chǎn)品。
第一感覺
拿到這部黑色的Tarmac SL4 Pro,你會輕易發(fā)現(xiàn)各種的“黑粗長”。各種消光、各種低調(diào),并且上管、下管、前叉、后上叉處處都是mega size,光是視覺上已經(jīng)難以抵擋。但反過來看整車重量并不夸張,相比Evo-HM那種細圓管,Tarmac視覺上顯得更加扎實,更有信心。這里說個小插曲,2013年環(huán)法中,沖刺王卡文迪的座駕雖然是Venge但卻選用剛性更優(yōu)SL4前叉(SL4的叉肩更寬大,25*52mm)。作為一款爬坡架,當然前三角對扭轉(zhuǎn)剛性的要求更高。因此,SL4的下管采用67*60~57*50mm的大尺寸以確保扭轉(zhuǎn)剛性和抗拉扯能力。
車架(80分)
既然是爬坡型車架,舒適性上就必須做出適當?shù)耐讌f(xié),Tarmac SL4 Pro除了采用自家的FACT 10R技術外,還采用更大的Specialized自家的OSBB五通系統(tǒng)以保持高剛性的踩踏性能。除了幾何的變化,對于這一類的碳纖維公路車架,后上叉都是整塊碳布搓卷出來,難以通過局部的堆疊來改變管型的局部應力。所以,簡單而直接的處理就是后上叉的尺寸和形狀上作出改變,后上叉靠近剎車叉橋的位置采用橫向打扁處理。(因為勻質(zhì)管型相同的管材,發(fā)生形變最大的地方是中間部分,但是考慮對剎車的反向作用力對車架的影響,所以打扁區(qū)域稍微偏向叉橋的位置)。對于主受力管中,上管和下管都是采用加大尺寸。(下管和頭管結合處約為67*60mm,上管與頭管結合處為63*37mm。相較于市面上一般的碳纖公路架粗約20~30%)。讓筆者感覺到稍許奇怪的是,相比空氣動力學更優(yōu)、騎行姿勢更加激進的Venge來說,Tarmac SL4的幾何幾乎和Venge相同(準確一點說52號Venge的stack僅僅比Tarmac高出2mm,實際上算上不同品牌碗組的stack和把立的stack這2mm可以忽略的)。
巨大的管型
Specialized的立管和很多大牌子一樣,采用偏心設計(可以看到水壺孔的位置并不是打在立管中間),目的是在不影響前撥的作動情況下,盡可能增大立管與五通的接合范圍,更有利于五通的踩踏力量傳遞。預留的電變孔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車架比不可少的“標配”了。
Specialized已經(jīng)是高度一體化的自行車品牌了,把立、彎把、座包、座管都已經(jīng)是自家出品
輪組(70分)
輪組方面也是采用Specialized制造的DT花鼓Roval Rapide CL 40 綜合型輪組(clincher),并且為保證咬合能力,此花鼓也是采用DT的star ratchet棘輪咬合系統(tǒng)。輪組的整體剛性還是比較滿意,過彎很有信心。但在低速區(qū)間啟動比較吃力,這除了輪組本身的重量以為,還有就是采用開口胎系統(tǒng)會讓“輪子”整體重量更加偏離軸心,啟動需要的滾動慣量更大(比較明顯的重拖感),當然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輪圈的剖面造型。Roval Rapide CL 40 的剖面算是比較“圓弧”的前導流面,這是一種偏向于大偏航角的繞流設計,即若是騎行的環(huán)境更多地為正向6點風的話會相對比較吃力。
套件(75分)
套件部分采用Sram force 22。顧名思義“22”代表的是22檔,和其他品牌的11速不同,一般的11速在大盤帶小飛的時候出現(xiàn)鏈條蹭大盤內(nèi)側(雖然操作上是不應該這樣的),然而實際的“22”速是那么總有幾個檔位不能使用的。新開發(fā)的Sram “22”變速之所以不叫“11”速是因為它的設計是允許大盤帶小飛,小盤帶大飛的全檔位操作的。Specialized的中端至高端公路車均壟斷了中軸系統(tǒng),并采用自家的OSBB系統(tǒng),按照Specialized的說法更大更寬的軸承系統(tǒng)可以提供更強的踩踏剛性。粗大的曲柄和豐滿的spider光是看已經(jīng)感覺到霸氣十足,配合全新設計的red x-glide r盤片,踩起來更是“提拉分明”。
令筆者有稍許疑惑的是,不明白Specialized曲柄的spider要從靠近車架的central line端向外延伸,這樣的設計受力會好嗎? 雖說是“獨家”但Specialized的牙盤系統(tǒng)和大部分牙盤市場的口味還是一致,采用147mm Q factor和130 BCD(CP,Rotor,Sram都是147mm Q factor,Shimano是145mm)
其他部件(80分)
Specialized的座包尤為廣受市場的歡迎,特別是romin和toupe 2大系列。輕盈、柔軟、摩擦力足,是這款座包給筆者的第一印象。并且此款 toupe gel(143mm規(guī)格)對于筆者132mm的盆骨寬度尤為合適,卡位卡得剛剛好。當然,這少不了Specialized經(jīng)過多年研究的BG成果。仿皮質(zhì)地的把帶,原配2.5mm的把帶厚度相當合適,并且耐臟防水性能不錯。
總體感覺(75分)
整車騎行感覺非常扎實,無論是沖刺還是強制動的情況下,五通和頭管的抗扭性能也值得一提。Specialized 52號的幾何在更換110~120mm把立的情況下依然容易適配,stack和reach值比較中庸(比較合適亞洲人身材比例),并沒有太夸張或者激進的設計。粗大的管型給人感覺沖擊力十足、暗黑的涂裝似乎是目前市場的主流,低調(diào)而不乏味道,而且還在漆面上剩下不少重量(一個52號的架一般漆料在30~150g之間)。對于Specialized OSBB的規(guī)格,其實是兼容30mm規(guī)格的中軸的,對于使用其他Q factor的消費者就多了一份安心了。
責任編輯:Law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