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Mirror平替? Fizik Vento Argo Adaptive R1 3D打印坐墊簡評
2019年是3D打印坐墊出現(xiàn)在車友面前的一年,Specialized和Fizik都推出了基于自家明星坐墊的3D打印版本。Fizik基于ANTARES坐墊進行3D打印化,命名為Adaptive系列。頂級的VERSUS EVO 00 Adaptive對比競品有不小的重量優(yōu)勢,可以做到170克左右。
不過Fizik在短鼻坐墊這個熱門品類的反應比較慢,直到2020年才推出了Argo短鼻坐墊,這時其他品牌的短鼻坐墊早已賺得盆滿缽滿……自然的,3D打印版的Argo直到今年才正式上市。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款短鼻3D打印坐墊表現(xiàn)如何。
包裝是十分經(jīng)典的Fizik風格,如果不說,你一定會以為它是一雙鎖鞋。
內盒上還是倆大鼻孔,方便拉出。標簽上標注了型號,Vento Argo Adaptive系列目前有碳纖維復合底板+碳弓的R1版本和碳纖維復合底板+KUIM弓的R3版本,最輕的全碳底板+碳弓00版本將于晚些時候上市。寬度則有140mm和150mm兩個規(guī)格,我們拿到的樣品是150mm的R1。
“專為平坦道路設計和制造,滿足最平坦的柏油路到路況最復雜的平路”機翻痕跡明顯,最后一句法語PAVE明顯指的是鵝卵石路面。看似一款公路坐墊,其實在官網(wǎng)的非鋪裝路面系列里也能看到它。
拉出內盒,看到蓋子直接就眼花了。不規(guī)則幾何圖形中用空白構成了“歡迎來到未來”的字樣。
掀開蓋子就看到Vento Argo Adaptive R1本尊了。
吊牌上詳細地介紹了這又長又臭的名字里各個單詞的意思,并標注了寬度和官方重量:196克。下面還有個二維碼,是FIZIK的選擇坐墊工具。
沒有任何附件,只有一本說明書。
說明書里詳細地講解了坐墊安裝的規(guī)范。
吊牌背面用多語種介紹了坐墊的特性和規(guī)格。比較有意思的是標注了生物力學參考點處坐墊的STACK和鼻頭長度。
Vento Argo Adaptive的造型比較圓潤,乍一看會讓人以為是個Power Mirror。
由于Argo Adaptive的坐墊表面少了標準Argo的那些棱角和菱形的中空槽,所以辨識度不夠標準版的Argo高。
窄而短的鼻頭真是十分適合小編我這類大腿粗的人使用,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大腿與坐墊鼻頭的剮蹭。
坐墊的中央比較平,但側翼的弧度比較大,截面造型與主流短鼻坐墊差不多。
為了增加辨識度,所以Argo Adaptive在坐墊表面打印出一些實心區(qū)域,用線條來勾勒坐墊造型。
實心區(qū)域給Fizik的Logo提供了廣告牌。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坐墊還分白標和黑標的……
▲實心線條處則打上了型號名稱和3D定制區(qū)域緩沖字樣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3D打印區(qū)域。六邊形的3D打印拓補結構和坐墊與底板接合處是不是與Power Mirror十分相似?這也不足為奇,其實它們都是與3D打印領頭羊Carbon公司合作,使用相同的“數(shù)字光學合成技術(Digital Light Synthesis)”制造。因此3D打印結構相似也就沒什么好大驚小怪的。值得一提的是,Power Mirror也是意大利制造的……
Fizik選擇將3D打印拓補結構毫無保留地全部展示出來,雖然科技感比Power更強,但也給泥沙提供了更多藏身之處。
坐墊還是保持了Argo的中空設計,中空部位的拓補結構密度很低,基本就是做個樣子,大家把它當成中空的就好。
Argo Adaptive的內部設計分為三個區(qū)域,使用不同密度的拓補結構來是實現(xiàn)不同區(qū)域的軟硬,主要分為穩(wěn)定區(qū)、坐骨支撐區(qū)和軟組織支撐區(qū)三個區(qū)域。
可以通過小編我的手指來看看不同區(qū)域不同的軟硬程度。其中穩(wěn)定區(qū)受力較小,所以設定成最軟的區(qū)域。
坐骨支撐區(qū)域為主要受力區(qū)域,該區(qū)域使用中等硬度設定,讓坐墊可以更好地貼合臀部,在舒適性和支撐性之間尋找一個折中點。
軟組織支撐區(qū)則為最硬的設定,由于大部分時間鼻頭不會接觸身體,在使用坐點前移的激進姿勢時,較硬的鼻頭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撐性。
下面來看看坐墊底部,R1和R3均使用碳纖維復合底板。
Argo Adaptive的坐墊底板經(jīng)過重新設計,中空槽的面積比標準版本小很多。由于3D打印的坐墊可以單獨調整各部位的填充,所以保留大開口的意義不大。
▲產(chǎn)品系列Vento印在了鼻頭下方
Fizik將生物力學參考點設定在75mm寬處,并在底板上進行了標注,方便Fitting和調整坐墊時尋找參考點。
▲寬度標注位于開槽下方
雖然R1不是00的環(huán)形一體座弓,但底板上的連接位還是做了一個環(huán)形的造型。
▲底板后部還用小字標注了專利申請中……
另外一邊則標注了意大利手工制造,彰顯意大利血統(tǒng)。不過相信手動制造是指底板和座弓部分,畢竟坐墊表面都是機器打印上去的。
座弓的調節(jié)范圍比較寬,達到6.5mm,但主要還是取決于座管夾具的造型。另外有的小伙伴可能發(fā)現(xiàn),箭頭標注的不是調節(jié)范圍的中間點,這是因為它標注的是生物力學參考點。
看到這粗壯的碳纖維座弓,也許有眼尖的小伙伴兒在外包裝上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F(xiàn)izik的碳纖維座弓現(xiàn)在全部改為使用7x10mm規(guī)格,以前就只有Selle Italia和Bontrager使用這個奇葩規(guī)格,現(xiàn)在又多了一個……
接下來就是萬眾期待的上稱環(huán)節(jié)了,作為一個意大利產(chǎn)品,大家肯定非常關心它的重量。它的官方重量為196克,實稱198.5克,由于3D打印結構的個體差異會比較大,所以重2.5克也在情理之內。
由于底板是碳纖維復合材質,所以重量比全碳底板的S-Works Power Mirror重了8克左右,看來頂級的Argo Adaptive 00應該會比Power輕。
在安裝環(huán)節(jié),由于使用了7x10的座弓,所以對左右夾具的座管兼容不太好,目前似乎只有TREK有官方的7X10左右夾具;上下夾的座管自然是完全沒問題。不過也有解決方法,目前有部分第三方品牌有推出7x10的夾具,例如閃電座管用的。
由于座管上方的間隙比較小,所以安裝稍微有點費勁,但問題不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Argo Adaptive的Stack是45.5mm,對比標準版Argo R1也高了4.5mm,更換后需要注意一下座高變化。
老規(guī)矩,不推薦任何坐墊,只分享一下客觀的使用感受。拋開坐墊造型帶來乘坐感受的差異,Argo Adaptive的軟硬表現(xiàn)上與Power Mirror比較相似。沒坐前會認為它比較軟,實際上軟硬適中,支撐力也恰到好處,可以給人十分舒適的乘坐感受。在顛簸路況還能提供一些減震效果,適合追求舒適度的車友選擇,作為山地坐墊使用也非常不錯。
針無兩頭利,雖然在正常騎行時并不會有什么奇怪的感覺,不過在發(fā)力時還是會感覺支撐稍微有點不夠。不過選擇這款坐墊都是比較重視舒適性的車友,做短時間高功率坐踩時少一點點支撐性問題不大。總的來說設計還是十分科學的,使用感受和外面那些瞎搞的3D打印坐墊完全不同,靠譜多了。
對于一些一直找不到合適坐墊的車友來說,可以考慮一下這款坐墊;如果比較重視效率的話,還是標準款的Argo更加適合。
最后當然是說下性價比問題,Argo Adaptive R1的定價為2790元,R3的定價為2390元,顯然R1的性價比更高。和競爭對手相比的話,局面就更有意思了,R1比SW Mirror便宜了一大截,但R3卻比PRO Mirror貴一些。但小編了解到線上平臺大促時,Argo都是有一定折扣的,所以Argo的性價比會更高一些,想體驗一下3D打印坐墊的車友可以考慮入手。
Fizik中國總代理:杭州駿盛實業(yè)有限公司
駿盛實業(yè)線上店鋪:九騎戶外旗艦店
業(yè)務咨詢:黃海平 18258801040(微信同號)饒航磚 15267872616(微信同號)
責任編輯:Ava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