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luò)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閃電 Epic Evo Expert超輕全避震山地車評測
去年,Specialized在更新了Epic的同時,又將Epic系列的重量再一步推向極限——取消了第四代Brain的Epic Evo Expert成為有史以來最輕的全避震車架(1659g含后避震),有木有被震撼到?下面一起來看看外媒對這輛車的詳細評測。
測評作者的結(jié)論:
更輕,更硬,更小的頭管角度是為了能更快的上坡和下坡,新的Epic Evo是一臺充滿速度感和樂趣的XC/trail越野車。長立管和上管間隙仍是潛在的問題,Comp款車型性價比更高。
優(yōu)點
超輕的車架、超強的剛性
優(yōu)秀的SID前叉后避震
優(yōu)良的避震優(yōu)化
精確的操控
智能設(shè)備可選
不足
高立管限制了車架尺寸
把橫上的撥桿和上管有干涉
DT350花鼓無快速咬合功能
Comp版性價比更高
沒有SWAT系統(tǒng)
Specialized為奧運會山地賽事推出了新款Epic賽車的同時也推出了專注于林道越野的Evo版本。這是一輛兼?zhèn)涑p量與高速度且車架幾何和車身組件專為林道打造,它絕對適合更激烈、更艱苦,更長的比賽,只不過REACH相對來說比較溫和。
設(shè)計和幾何
Epic Evo Expert車架為FACT 12m碳纖維打造,配置的120mm行程的前叉使得頭管的角度又回到了穩(wěn)定而自信的66.5度。這使得車頭抬高也會減少10mm的距離,L碼車架REACH為460mm,較XC車來說仍然相對較長。避震懸掛系統(tǒng)仍然和EPIC車型的相同,后避震設(shè)置在上管下方位置,通過立管上的一個轉(zhuǎn)點將小搖臂連桿連接著車架的后三角(四桿系統(tǒng)Four-Bar)。車架主轉(zhuǎn)點位置與鏈條水平位于五通軸的正上方。
不同之處在于,后三角后沒有智能感應(yīng)腦(Brain)沖擊的慣性閥室,也沒有連接智能腦的管道。盡管最新的智能腦系統(tǒng)是經(jīng)過近20年EPIC的進化,現(xiàn)在的智能腦系統(tǒng)是最簡潔、最輕的版本,但EPIC仍然要比沒有智能腦的Evo重200克。
這意味著Evo是有史以來最輕的全避震車架——1659g(含后避震的重量)。在英國你只能買到S-Works版本(FACT 12m 碳纖維打造而成),而作者在這里測試的樣車(以及入門級的Epic Evo Comp版本)使用了更實惠的FACT 11m 碳纖維材料和碳連桿——注意:不是合金連桿。這只增加了98克的重量,所以它仍然是一個非常輕的全避震車架。每個不同尺寸的車架都有個尺寸對照表,以盡可能反映騎手的重量,即便是體重較輕的騎手也可以找到相對應(yīng)的參考。
Specialized并沒有忽視其實用性。
螺紋五通——便于拆卸和更換,有厚重的后叉護鏈板,甚至在主轉(zhuǎn)點后方有硬質(zhì)橡膠板保護。
車架為內(nèi)走線,線管進入車架是在頭管位置并且有橡膠墊圈阻隔異物進入。
▲SRAM的UDH尾鉤
尾鉤為SRAM推出的新款UDH尾鉤(Universal Derailleur Hanger通用變速尾鉤)——更容易買到的更換件。
在立管部位有一個水壺架安裝點,在下管有一個水壺架安裝點(有三個安裝螺絲孔可調(diào)節(jié))。車架因其超輕超薄的管壁意味著沒有SWAT內(nèi)部存儲,但你可以得到一個“EMT”mini組合工具,它可以插入整合水壺架下方內(nèi)置的皮套中。
盡管頭管角度有所降低,但立管仍然是74.5度,BB高度為336毫米,鏈距為438毫米。如果你想要角度再陡半度,BB再高6毫米,通過翻轉(zhuǎn)避震連桿上的轉(zhuǎn)點襯套——幾分鐘時間就可以開啟新的體驗。
▲車架尺寸規(guī)格
后叉有足夠的空間容納胎寬為2.4英寸的外胎,即便是外胎上滿是泥巴。
該車唯一失敗的是有著很高的立管——L碼車架立管高度為470毫米;即便是130mm避震行程的Stumpjumper 的S4(effectively large)設(shè)置下的立管高度都只有425毫米,XL碼車架為做到485毫米的REACH,使得立管達到了520毫米的高度,這太尷尬了。
整車配置組件:
雖然車架是全新的,整車配置相比去年的EPIC Evo只是略有改變,但這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既增強了操控性,同時又盡可能少的增加了重量。
首先,Specialized值得稱道的是完全致力于trail風(fēng)格的避震懸掛控制。不是像你想的那樣從“智能腦”的“自動鎖定”變成了遠程線控鎖定,而是直接變成了手動鎖定。在前叉充氣口的頂部有一個低速壓縮撥桿,而后避震只有一個兩個檔位的撥桿——本質(zhì)上是開啟和關(guān)閉避震。這可能不適合所有人,但這讓調(diào)節(jié)變得簡單輕松。Specialized還與RockShox合作,得到一個更堅實可靠的避震組合:SID Select+前叉和SID Luxe Select+后避震———簡稱“RX XC ”。
前叉是35mm管徑120mm避震行程的 travel版,而不是100mm行程32mm管徑純競賽版本,但它仍然比2020款的Fox 34輕了很多。
▲750mm寬度的直把讓操控更加激進
750毫米寬度的把橫和55毫米長度把立的操控組合;剎車為SRAM G2四活塞剎車,雖不輕但制動力強大——Enduro競賽的級別都能hold住;升降座管是X-Fusion(XS-SM: 100mm行程, M: 125mm行程, L-XL: 150mm行程);閃電自家的短鼻坐墊Body Geometry Power Sport。
▲Epic Evo的碳纖維后叉尾部沒有“智能腦”,Epic Evo的碳纖維后叉
▲外胎款2.3英寸
對于這樣一輛超輕量的全避震車來說,作者認為34T的牙盤將更加適合高速騎行。但在艱難激烈馬拉松賽事里,大多數(shù)人還是更適合32T牙盤,如果換成碳曲柄那么肯定會減重不少(意味著原裝標(biāo)配不是碳曲柄?);25毫米內(nèi)寬的碳車圈搭配2.3英寸寬的外胎是標(biāo)準配置,真空車圈,前輪外胎為Ground Control,后為Fast Trak加速感很好;
輪組部分:DT Swiss 350的花鼓咬合速度仍然遲緩,但它采用了可靠的行星棘輪咬合,而不是2020款車上370花鼓的傳統(tǒng)三棘爪結(jié)構(gòu);Specialized還配備了一個帶EMT迷你工具夾的整合水壺架,這樣即便是沒有SWAT系統(tǒng)加持也可以在騎行途中處理一些突發(fā)狀況。
▲RockShox SID Select 120mm前叉并非“智能腦”。
▲Roval車輪使用DT瑞士350輪轂,雖無快速咬合功能勝在可靠。
▲前輪外胎為Ground Control ,后輪為Fast Trak
雖然這款車的價格相比去年款的EPIC Evo Expert Carbon上漲了近1500英鎊(今年什么都漲價沒法了),但每增加一磅,你就能減少幾乎一克的重量(再次證明了重量是錢堆出來的理論)。而EPIC Evo Comp款——相同的車架幾何和規(guī)格,除了SLX套件、鋁合金輪組和外胎不一樣外,價格僅為4500英鎊。
乘騎、操控和性能表現(xiàn):
EPIC Evo之前給作者的主要印象是一輛越野潛力被低估了的越野車,因為大家只注意到了車架幾何,車架剛性和智能腦避震系統(tǒng)。盡管整車重量輕了1.5公斤,但這款新車在彎道內(nèi)轉(zhuǎn)彎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靈敏和愉悅的操控,出彎后你可以奮力搖車把每一瓦的能量都輸出到賽道上。
有趣的是,騎在軸距更長,裝配Fox34前叉,車架更重(比EPIC Evo車架重700克) Stumpjumpe上時,相比較而言操控EPIC Evo的感覺始終更犀利,更精準。EPIC Evo的避震懸掛也是為了操控精準度最大化。RockShox SID Select不僅重量上十分精確,其避震控制上也是非常精準的。SID Luxe 后避震則給戰(zhàn)車帶來緊湊和高效的性能:這意味著——雖然我們開始設(shè)定后避震的預(yù)壓SAG是20%(這取決于你要干啥:A 競賽 B中立 四桿系統(tǒng)的可讓后避震達到更好的運動效果),但很快我們就將SAG降至30%以獲得正確的效果。
只要你是正常體重范圍,默認的彈簧速率和阻尼器的調(diào)節(jié)也是正確的,只需要稍微調(diào)整一下回彈,然后我們就可以騎上車在賽道體驗上下坡的快樂。需要注意的是,后減震器的回彈使用的是內(nèi)六角扳手而不是外部旋鈕,而且“EMT”工具的尺寸也用不上(估計是大一個號),所以你需要用一個小號的內(nèi)六角扳手來調(diào)整,直到滿意為止。
Epic Evo是一輛超輕量+精準操控+樂趣多的全避震山地車。無論是在技術(shù)性的爬坡、在技術(shù)臺階上猛沖亦或是在彎道內(nèi)肆意地揚起塵土,你不必在下一個轉(zhuǎn)彎時狠捏剎車,把這些交給身體和車去做吧,你所要做到就是感受Epic Evo帶來的樂趣。即使你要去參加馬拉松比賽,并合理分配你的體能,每一瓦的輸出仍然可以得到比大多數(shù)越野車更快的速度,并且精準的操控和懸掛控制可保你平安。
雖然Epic Evo的長度對于那些“傳統(tǒng)”的XC車來說你會覺得很激進,但跟個別更激進長度的車比較它還算短的了,比如Mondraker的F-Podium, NS 的Synonym和Transition的Spur。這確實會讓它在高速度或陡峭路段時感覺不算太穩(wěn),但Epic Evo操控精準度明顯更好。有點令人遺憾的是,如果他們給它一個更短的立管,那么大碼車架就可以輕松做到長REACH和額外的剛性。這樣的話Specialized可能會建議騎手用 Stumpjumper找一條更激進的路線玩玩。
還有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XS或者S碼的短頭管(95mm)和低抬升把橫搭配的情況下,摔車意味著變速器的指撥桿或者升降坐桿的手控開關(guān)將會撞擊上管。更換把橫呢顯然又會提升騎乘位置,這樣會讓你感覺很不爽。
▲小碼車架的短頭管和直把搭配,轉(zhuǎn)向90度可以看到指撥和上管有干涉,千萬別摔車,OH NO~~
總結(jié):
更輕、更快、操控力更強,讓你在速度上充滿自信。在日益增長的“下坡山地車downcountry”類別中, Epic Evo無疑是一款出色的車之一。Epic Evo的輕量讓它在技術(shù)含量越來越高的XC車領(lǐng)域很有競爭力。更重要的是,Epic Evo精心設(shè)計的幾何規(guī)格和避震懸掛設(shè)置已經(jīng)達到了理想的預(yù)期用途。Comp版本的性價比更高(作者可能會給它4.5分)。對大多數(shù)騎手來說,適中的REACH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將盡所能找合適的坐高匹配XL碼車架,不然就只能將它交還給Specialized了。
此外還有藍色款可選。
技術(shù)規(guī)格:
Specialized Epic Evo Expert
用途: XC/Trail
價格: 6750 英鎊 折合59518RMB
頭管角度: 66.5°
立管角度: 74.5°
車架材料: FACT 11m 碳纖維
尺碼: Large
重量: 11.14kg
輪徑: 29寸
避震器 (前/后):
RockShox SID Select+ 120mm避震行程, 44mm 前叉偏移量
RockShox SID Luxe Select+ Rx XC 切換 120mm避震行程
組件: SRAM X01 Eagle 10-50T 12-speed 傳動
SRAM X1 32T牙盤.
SRAM G2 RS四活塞剎車 180/160mm 前后碟剎盤
Specialized Ground Control and Fast Trak 29 x 2.3in越野胎
Roval Control Carbon 25mm車圈, 28 根DT Swiss Competition輻條和 DT Swiss 350花鼓
Specialized Minirise 750mm把橫 55mm把立
X-Fusion Manic 150mm行程升降坐桿
Specialized Body Geometry Power Sport 坐墊
測試條件
溫度: 8-18度
地面: 荒地和林地的天然林道和人工修筑的林道
責(zé)任編輯:KzMe
上一篇:一周車壇新鮮事 快訊集錦第48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簡介:有情懷愛健身愛喝咖啡的老年組靈魂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