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luò)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公路車尺寸謎案:小車架,并不?
在帥氣健碩的彭于晏、竇驍、崔始源、陳家樂等聯(lián)合出演-電影《破風(fēng)》電影院上映后國內(nèi)刮起一股公路車熱浪,小編每天19km漫長的搬磚路上都能看見不少車友們騎上了嶄新的公路車。壕朋友B君也隨著《破風(fēng)》熱浪對愛車更新?lián)Q代,但B君騎上新款的頂級車架,沒更快、更強,反而落得滿身的酸痛,一臉疑問地來到找小編求助。
B君曰:“這頂級車架跟舊車架‘水平上管’長度一樣啊,怎么把原車的配件裝上后,莫名地腰酸背痛脖子緊繃呢?”小編只好用熟悉的舔屏幕技能翻了翻兩款車架的幾何圖,兩款車架的“水平上管長度”的確是如B君所說的一樣,為什么相同設(shè)置的車子會落下這一身酸爽呢?
“水平上管長度”可靠嗎?
在“立管角度”的變化下,綠色線條車架A的“水平上管長度”比車架B更長,但兩只車架實際的伸展量“REACH”(圖中C點到A、B頭管的距離)是一樣的。在不同長度的“水平上管長度”下,仍能采用同樣規(guī)格的把立讓彎把處于相同位置。在車架“立管角度”、“頭管角度”變動等的數(shù)據(jù)變量下,使用“水平上管長度”作為衡量方式的土辦法,往往會造成誤差,并不能成為確定車架的把立長度參考數(shù)據(jù)。
“REACH”?“STACK”?
其實在車架大小尺寸上,國際主流早已不再使用“水平上管長度”來衡量車架的大小、以及確立匹配車架而使用的把立長度規(guī)格。在這嚴(yán)肅的話題上不得不提起革新派代表的加拿大某C牌了,在多年以前,某C牌就已經(jīng)腦洞出了一套衡量車架大小的“REACH”、“STACK”理論。
如圖所示,“STACK”就是從五通中心垂直向上到車架頭管中央的水平高度
“REACH”則是五通中心垂直向上到車架頭管中央的長度,
是長度長度長度,重要的事情得說3次。
“REACH”和“STACK”,讓車友們換了個衡量車架方式,更好地看懂車架尺寸。由于能直觀快速地判斷出車架的實際伸展量,以及落差,這種衡量方式很快便得到各家世界大牌廠商的認(rèn)可,并應(yīng)用到車架產(chǎn)品的幾何圖上。簡單來說,就是車架上“REACH”的數(shù)值越大,伸展距離更長;“STACK”數(shù)值越小,落差更大。如果車友們所擁有的車架,在品牌官網(wǎng)上并沒有“REACH”、“STACK”,按圖中的方法,僅需要一把卷尺,就能粗略地測量出自己車架的實際數(shù)據(jù)。
“小車架,并不。俊
圖上某品牌的“小車架”的確是小了,但 “REACH”并沒變化
有一部分的品牌,利用車友們追求“水平上管”短的心理,廠商縮小車架的立管角度、長度,頭管角度、長度等手段使得車架的“水平上管”極端的短小,然而實際的伸展值“REACH”并沒有隨著“水平上管”的縮短而縮小!靶≤嚰堋钡念^管縮短導(dǎo)致“STACK”數(shù)值大降,造成落差巨大;立管偏垂直(角度過小),若座包后移(set back)設(shè)置不當(dāng),發(fā)力點過分前移,甚至?xí)䦟οドw造成永久性損傷。
朋友B君在小編的指導(dǎo)下,按照兩款車架“REACH”與“STACK”差異,更換了車上的把立、重新調(diào)整了自行車的設(shè)定,已告別“酸爽”。小編Kent仍會為各位車友破解更多的“謎案”,各位車友也可以在頁面下方的評論中,提出自己心中的“謎案”;車友還能通過美騎網(wǎng)首頁右上方搜索,搜索關(guān)鍵字“謎案”,或在下方大力點擊Kent的頭像,閱覽更多《謎案》文章;更多精彩請繼續(xù)關(guān)注BIKETO美騎網(wǎng)。
“謎案”預(yù)告:《公路車幾何謎案——大車架,更舒適?》
(本文圖片來源于Cervelo官網(wǎng))
責(zé)任編輯:Kent
上一篇:這些都做不到 還怎么好好夜騎
下一篇:返回列表
請問小編,一款公路車架,頭管是10厘米,如果加長一點,比如加長到13.5厘米,其他部分的數(shù)據(jù)都不變,(除了下管,下管應(yīng)該會變短一點點)。這樣的小改動對騎行有哪方面的提升?
+1
22因頭管高了STACK增加,落差變小,姿勢有所改變,日常騎行更舒適;這個情況下,正常來說下管是并不會縮短的,反而是無參考價值的“水平上管”長度增加,但車架的REACH并沒改變。頭管高,把組自然會提高了,穩(wěn)定性可能會有很輕微地下降。
+1
22小編還是“高頭管黨”忠實愛好者,頭管高優(yōu)處多;需要激進(jìn)時,換大負(fù)角度把立,要長途騎行時換成6°把立,人身壓力負(fù)擔(dān)更低,直接增加了續(xù)航能力! 小小預(yù)告下篇專題小編Kent已經(jīng)計劃在9月17日發(fā)布,歡迎車友allen0743,繼續(xù)關(guān)注謎案專題。
+1
22我也和小編一樣,高頭管黨,我加了5個墊圈,200公里長途別提有多舒服了,比賽就下墊圈上-17度把立,應(yīng)為不背雙肩包了
+1
22好文! 下面提問! 1.大組車和TT車怎么換算?我tarmac是52的,r386,s526,跨高755。把立120。選shivTT只能是S碼(r390,s502,跨高806)?但806的跨高已經(jīng)超過的我小短腿的尺寸...希望開文講解。畢竟不是每個城市都有4S店可以fitting,我所在的計劃單列市的幾個大店貨倒是很全,但店家基本外行,訂貨沒問題,但不要咨詢,答不出來...
+1
23大組和TT,嚴(yán)格來說并不能用“換算”一詞;因為兩種車型的姿勢是完全不同的,可以小聲透露“謎案”日后的破解中,會有fitting類的元素喔
+1
22估計車友回帖中的“跨高”是Specialized的“建議跨高”吧?Shiv的立管長度比Tarmac更長,跨高的限制也許會更大;隔空fitting,小編做不到啊~
+1
22小編,要是以美利達(dá)的公路車為例子的話S號的車適合175身高的人騎嗎
+1
22稍微小一點不是更利于操控么?我記得計成說過的
+1
22車友說的是車架,還是整體伸展? 車架選小尺碼然后搭配維持滿足個人人體伸展值(reach)長度的把立以及彎把,操控會更細(xì)膩一點,不過若在低速市區(qū)走走停停的時候,也許會面臨轉(zhuǎn)向不足的問題,而且對柔韌性,下腰部脊椎可彎曲程度、核心力量有一定的要求;柔韌性足夠,下腰部脊椎彎曲程度不夠,核心力量不足的話,隨時面臨著三步一酸痛等癥狀。
+1
22如果是說整車伸展值(reach)“稍微小一點”的話,那更是無法駕馭,首先是坐騎低姿勢膝蓋頂手肘,站立上把搖車膝蓋撞彎把等一系列伸展不足的問題,而且伸展不足,趴不下去,腰部問題各樣接踵而來。 為什么公路車那么多問題存在?因為公路車,TT車跟山地車不同點是,公路車,TT車需長時間坐騎,但山地車在山間卻經(jīng)常需要變換站立,坐騎,多重技術(shù)類姿勢,所以公路車與TT車不適癥狀會被放大化!
+1
221)就是車架選了小尺寸,就要坐墊向后挪,把立加長,導(dǎo)致落差加大,需要很多頭管墊圈彌補! 2)若是車架買大了,就要坐墊前移,然后縮短把立,拿掉墊圈加強空氣動力姿勢,不然人做的太挺!
+1
22繼續(xù)提問! 2.需要pro都是用橢圓盤的,包括萬民偶像陳主任。很多鐵三車手也用橢圓盤。但貌似橢圓盤只在少數(shù)爬坡手里流行,沒發(fā)現(xiàn)任何一位沖刺手或者職業(yè)兔子使用橢圓盤。能從技術(shù)上給講解一下么?這貌似并不符合“增加效率”的預(yù)想吧?
+1
22這位車友的問題提得很有水平,首先橢圓盤并不能適合每一個人........................然后?欲知更多,請持續(xù)關(guān)注破解“謎案”。
+1
22“流行”一詞不太妥當(dāng),畢竟是少數(shù)爬坡手,建議用“出現(xiàn)”就行,怕誤導(dǎo)大眾啊。
怎么STACK”變小時候落差反而大了
+1
22STACK小=落差大。
+1
22捷安特的15 PP ADV 2 XS碼的騎的我是各總不舒適,搖車很別扭,踩踏不順暢,高速下車不穩(wěn)。我身高170 跨高82 ,F(xiàn)ITING推薦懸著XS號的,但是我后來騎了S碼的就感覺好多了,可能就是因為廠商縮小車架的立管角度、長度,頭管角度、長度等手段使得車架的“水平上管”極端的短小,然而實際的伸展值“REACH”并沒有隨著“水平上管”的縮短而縮小。 現(xiàn)在我騎的完全是痛苦啊
+1
22好文已收藏!
+1
22廣州美騎網(wǎng)絡(lu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10602000377號
粵ICP備12045810號